遙遠的黔東有一條“龍”
大龍站位於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大龍鎮。從縣城乘汽車到大龍站,鄉村公路旁青草芬芳,野花熱烈綻放。
大龍站很小,一扇鐵門后兩棟兩層小樓靜靜相依。不過,它的地位很重要,作為“黔東門戶”,承擔著“黔貨出山”的重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這裡日均交接貨車90餘對,是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大分界口。
1973年,湘黔鐵路通車,大龍站同時投用。大龍供銷社的趙大爺說:“供銷社當初就是為了方便鐵路職工和旅客買東西才建的,那時生意可好了!”
副站長郭偉介紹,1997年,大龍站停辦客運業務,後來隨着株六複線的開通,大龍站貨場由一個變成了兩個,貨運愈發繁忙起來,裝車紀錄不斷刷新。今年以來,大龍站累計裝車693車、卸車1184車,單日最多裝56車。
郭偉的父親曾在大龍站工作,1993年退休。小時候,在四川老家讀書的郭偉放假後會坐火車來看望父親。當年年幼的郭偉不會想到,這裡將是自己紮根的地方。
“當時大龍站周圍全是山,出去要坐馬車。”郭偉說,“家屬房只有六七棟,喝水要自己挑,條件艱苦。剛到這裡工作時,我的心情特別低落。”
1997年,通過安標線建設,大龍站舊貌換新顏:站房變成了兩層小樓,家屬區的磚瓦房貼上了瓷磚,每家每戶都通上了水電氣。站區還修建了籃球場。大龍站的地標性建築——大龍雕像也是那時落成的。
“走,我帶你們去瞧瞧我們的‘鎮站之寶’!”站長楊遠才熱情地說。只見銀灰色的巨龍仰面朝天,下方的大理石底座上鐫刻着“成都局歡迎您”字樣。“這裡條件艱苦卻鍛煉人,培養出了很多人才。大家離開時都在這裡合影留念。”楊遠才說。
如今,鋼軌的另一邊已變了模樣。大龍鎮依託鐵路建成了物流中轉站,不僅成為黔東、湘西地區主要的物流運輸集散中心,而且是貴州三大物流基地之一。1999年,大龍獲批貴州省級經濟開發區。在鐵路的帶動下,大龍經濟開發區正成為貴州經濟振興布局中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