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崗位孕育偉大精神
業精於勤,事成於細;平凡至偉,奮鬥最美。
今天,當我們為3.79萬公里的世界第一大高鐵網自豪,為中國自主研製的復興號驕傲,為逆勢增長的鐵路貨運量點贊時,我們不會忘記,中國鐵路蓬勃發展的背後,有一群腳踏實地、砥礪前行的奮鬥者——
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業績,以飽滿的熱情奏響時代強音,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鐵路人的先行風采、服務本色、擔當品格、奮鬥精神。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最美鐵路人”。
高寒高鐵塑傳奇 後浪可期創佳績
2012年以前,位於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曾被貼上“高鐵禁區”的標籤。冬季室外溫度可達零下35攝氏度,這種氣候條件下開行時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鐵列車是世界級難題,安全駕駛高鐵列車的標準更是一片空白。
“築夢高寒高鐵,不能向嚴寒和風雪低頭。”這樣的信念在邢雲堂的心中猶如一顆火種,激起挑戰不可能的鬥志。
邢雲堂是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三棵樹機務段動車組司機,也是黑龍江省第一代高鐵司機。
面對高鐵列車運行時積雪附着在鋼軌上易造成車輪空轉、牽引力丟失等問題,在沒有成形經驗借鑒的情況下,邢雲堂積極探索創新,採取“回手柄”減少50%牽引力和“比例制動”方式控車,破解了高寒禁區駕駛高鐵列車的難題。
為了停得穩、停得准,邢雲堂一閘一閘試、一趟一趟練,實現了“一把閘”零對標,被同事們冠以“神閘”的稱號。
火車駕齡26年,安全走行400餘萬公里,相當於繞赤道100多圈,從時速80公里的貨車到時速300公里的動車組,邢雲堂駕駛過的車型不下10種。
除了自身做好“決勝千里”的高鐵司機,隨着哈齊、哈牡高鐵相繼開通運營,邢雲堂又承擔起培養下一代高寒高鐵司機的重任。他主編的駕駛教材成為高寒高鐵司機的必讀書目,多年來為高鐵司機授課超過1000課時。在黑龍江,有500多名高鐵司機跟邢雲堂學過技術,他可以說是高寒高鐵司機領域當之無愧的“總教頭”。
25歲,“95后”,年輕姑娘,別以為她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檢修新手,3年前她就成了“技術大拿”。她就是“最美鐵路人”、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蘭州西車輛段輪軸裝修工劉曉燕。
輪軸是機車車輛的關鍵部件,相當於人的腿腳。一套軸承30多公斤重,每天檢修30多套,反覆搬動的重量近5000公斤。這對一個20多歲的姑娘而言是巨大的考驗。
為了掌握轉動軸承的力度、確保檢測的精度,劉曉燕連着1個多月端水盆訓練臂力;為熟悉軸承結構、把握故障規律,她記了245頁的軸承缺陷圖譜;為了做好中歐班列日常檢修,她在1個月內弄通了265頁說明書,掌握了新設備的操作方法,提高了檢修效率。
“在我心裡,每一個經過我修理的軸承一點都不能差,哪怕是0.01毫米也不行!”劉曉燕就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把輪軸檢修做到了極致。她檢修輪軸的精度可達千分之一毫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1/60。
2018年,在鐵路車輛專業貨車檢修崗位職業技能競賽中,劉曉燕沉着應對、穩定發揮,取得軸承一般檢修第一名的好成績,22歲就獲得了全路技術能手稱號。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劉曉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崗位上踐行勞動最光榮的理念,讓自己的青春夢想不負芳華。
雪域高原守天路 “慢火車”上踐初心
“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四季穿棉襖”,描述的是青藏鐵路沿線的環境,其中唐古拉區段平均海拔4800米。這裡高寒缺氧、常年風雪,極端氣溫能達到零下40攝氏度,被稱為離天空最近的“生命禁區”。
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養護車間黨支部書記於本蕃就是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里執着堅守了12年。
每天徒步巡檢線路至少10公里,巡檢時間超過8小時,每走100米就要單膝跪在鋼軌上,俯下身子檢查軌道平順度,於本蕃的目標就是養護線路零誤差。
夏天防水患,冬天防凍害,春秋防火災。於本蕃在青藏鐵路唐古拉和昆崙山經歷過無數次雨、雪、冰雹的襲擊,卻始終堅守運輸安全生產第一線。
2014年的一個冬夜,唐古拉地區突降暴雪。於本蕃組織人員趕赴現場檢查,在確認是因道岔夾雪無法轉換后,他帶領工友爭分奪秒地清雪,搶通正線后又馬不停蹄地清理側線道岔。寒風裹着冰雪吹打在他和工友的臉上,零下30攝氏度的低溫下,寒意透過衣服直往骨頭裡鑽,雙腳都被凍得沒了知覺。經過一夜的奮戰,列車先後正點通過。
於本蕃說:“雖然當時累得筋疲力盡,但看到旅客在車廂里微笑着向我們揮手,我覺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條件雖苦不言苦,格拉線上寫忠誠。於本蕃在雪域天路這幅聖潔的畫卷上書寫着新時代青藏鐵路職工光輝燦爛的青春樂章。
如果說高鐵體現了中國發展的速度,那麼“慢火車”傳遞的則是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溫度。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5633/5634次列車長阿西阿呷就是這份溫度的守護者。
阿西阿呷值乘的“慢火車”從普雄開往攀枝花南,穿越國家重點扶貧地區涼山彝族自治州,最低票價只要2元。
從小在鐵路邊長大,阿西阿呷對“慢火車”充滿感情,更對沿線老鄉有着親人般的情懷。她幫助阿婆、阿公背上百斤的土豆上下車,在列車上搭建臨時產房,接生嬰兒數十名;她和同事們精心改造車廂,專門劃出區域方便彝族老鄉堆放農副產品和大件貨物,將“慢火車”建成流動的農貿市場。
為了方便沿線鄉親聯繫自己,阿西阿呷的手機號20年沒有變過。一次,一位彝族阿姐打來電話,說自己8歲的兒子離家出走了,有人看見他上了阿西阿呷值乘的列車。阿西阿呷立刻通知大家逐個車廂尋找,還逐個車站打電話請求幫忙,後來終於在車廂角落找到了那個小男孩。
“那天晚上,我帶他吃了飯、幫他洗了腳,讓他挨着我睡。第二天安全把孩子交給她媽媽時,阿姐摟着我的肩膀喜極而泣。”服務彝族老鄉,阿西阿呷就像對待自己的家人。
值乘25年,阿西阿呷以“一輩子一趟車”的真情守護着承載大涼山鄉親希望的“慢火車”,守護着萬千旅客的出行路。
貨運增量出實效 鐵路扶貧展作為
2020年,國家鐵路完成貨物發送量35.8億噸,同比增長4.1%,強勁助推經濟社會發展。這樣的好成績背後,離不開千千萬萬“孟照林式”的鐵路貨運職工。
孟照林是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青島西車務段董家口南站副站長,也是拉動貨運增量的“點子大王”。
董家口南站緊臨世界第六大港青島港董家口港區,年貨物吞吐量超1億噸,但鐵路貨運量在開站初期並不理想。為落實推進“公轉鐵”要求,孟照林帶領職工熟悉站場、線路,對重點設備進行維修保養,使每列車裝車時間由10小時縮短到2小時;為了拓寬貨源,他帶隊走訪各地企業,制訂“一企一策”運輸方案,陸續發展了20多家穩定大客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孟照林緊緊抓住部分客車停運的“窗口期”加大貨運組織力度,主動化危為機穩貨補客。
一天晚上,孟照林接到電話,甘肅酒鋼集團有一批複工復產急需的礦石因疫情影響汽運受阻,工廠面臨停產,詢問能否通過鐵路發貨。孟照林立即與港口聯繫,用最快速度安排配貨裝車。很快,裝有4000多噸礦石的列車直奔甘肅,幫助企業渡過了難關。
那段時間,孟照林連續守在車站1個多月,打通了運輸“堵點”,為企業復工復產解了燃眉之急。
孟照林所在的董家口南站2020年貨物發送量達1900多萬噸,比上年翻了一番,實現運輸收入14億元。“孟照林式”的忙碌成為鐵路貨運逆勢飄紅的生動寫照。
新疆和田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昆崙山之間,是全國“三區三州”重點貧困地區,也是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定點扶貧的4縣區之一。
他是一名鐵路人,卻駐守在和田的貧困村,從鐵路職工變身莊稼漢。駐村6年,他帶領兩個村、幾百戶村民摘掉了貧困帽,他就是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駐村工作隊駐村書記亞庫甫·阿沙木都。2015年第一次來到達奎村,亞庫甫就被這裡的貧困刺痛了,立志要全力以赴幫鄉親們解難題,幫達奎村換新顏。
面對乾旱的土地、凋零的莊稼、整村缺水的難題,亞庫甫帶領施工隊,用3個月建成了1500米的防滲渠,解決了185戶貧困戶1000畝核桃樹的節水灌溉問題,核桃林終於“喝”上了高山雪水。2017年,達奎村核桃產量突破12萬公斤,創下歷史之最。他又趁熱打鐵建起養殖合作社,僅這兩項產業一年就能為村裡創收45萬元。
達奎村的面貌變了,2018年,亞庫甫又被派到和田的吉格代艾日克村。面對村裡生活困難的富餘勞動力,亞庫甫動員有技術的村民辦起配電箱廠,當年營業額就超過200萬元。面對渴望求知的村民,亞庫甫積極聯絡,發揮多方力量辦起“火車頭”閱覽室,向村裡捐贈書籍、電視和筆記本電腦,還手把手教鄉親們上網,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2020年,鐵路定點幫扶的和田縣12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亞庫甫正是鐵路駐村扶貧幹部的好榜樣。有人說,亞庫甫把“心”種在了這片他奮鬥過的地方,讓鐵路精準扶貧工作在邊疆小村結出了最甜最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