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率先建成現代化鐵路強國中國鐵路科技創新不斷取得重要成果
12月中旬,時速250公里CR300型復興號動車組“登場亮相”,陸續在杭深、連鎮、貴廣、銀西等多條高鐵上線運營。至此,時速160公里至350公里復興號系列動車組全部投用……
12月27日,京雄城際鐵路全線開通,應用了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科技,智能化設計多達71項,首次實現從設計、施工到運營三維數字化智能管理,樹立了世界智能高鐵的新標杆……
中國鐵路科技創新不斷取得重要成果,為率先建成現代化鐵路強國帶來無限能量和活力。
前沿科技大量應用帶來了越來越“聰明”的高速鐵路
京雄城際鐵路全線開通,時速350公里高鐵連接起首都和雄安新區。該線路全長91公里,設6座車站,是雄安新區第一個開工建設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意義重大。
大興機場站,建設者們在航站樓下方安裝了1232個減震墊,最大限度減少列車高速穿越地下隧道時引起的震動。
雄安站,屋頂自帶光伏電站,4.2萬平方米的光伏建材年均發電580萬千瓦時,每年能為這座亞洲最大的高鐵站提供30%的綠色能源。
京雄城際鐵路只是一個縮影。在多個鐵路重大工程建設規劃中,科技創新正在釋放巨大的能量。破解千米級超大跨度橋樑工程建設技術難題,鐵路建設者相繼建成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五峰山長江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大橋等一大批超級工程,其中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設計建造技術實現了五個“世界首創”。
創新牽引中國高鐵技術持續領跑世界
復興號動車組是中國的“金名片”,是中國高鐵技術從追趕到引領的代表作之一。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組織研發團隊,在高鐵關鍵裝備領域開展技術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研發團隊搭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高速動車組技術創新平台,系統掌握了車體、轉向架、牽引、制動、網絡等核心關鍵技術,構建了我國高速鐵路裝備成套試驗驗證體系。
2017年6月,中國標準動車組被命名為“復興號”,在京滬高鐵上線運營;2017年9月,復興號在京滬高鐵實現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全面樹立世界高鐵建設運營的新標杆;2019年12月,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在京張高鐵上線運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2020年,復興號智能動車組自動駕駛ATO系統功能持續完善,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系統成功研發,功能設計、性能指標不斷優化提升。隨着京雄城際鐵路復興號智能動車組成功下線,中國高鐵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
近期上線運營的CR300BF型復興號以“藍暖男”的昵稱成為高鐵新“網紅”。CR300BF型復興號是時速250公里CR300型復興號中的一種車型。
目前,復興號已有13款車型投用,時速從160公里到350公里,形成了覆蓋不同速度等級的復興號系列動車組。中國鐵路科技創新邁出重要步伐,以復興號系列動車組為代表的中國高鐵技術持續領跑世界。
智能化鑄就全球鐵路科技創新高地
今年8月,國鐵集團發布了《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明確了“率先建成現代化鐵路強國”的奮鬥目標,讓新一代信息和智能技術與鐵路技術融合發展的趨勢不斷加快。
依託智能京張、智能京雄等重點項目,智能高鐵頂層設計持續優化,覆蓋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三大領域的智能鐵路成套技術體系、數據體系和標準體系成功構建並不斷完善,智能鐵路技術發展路線更加明確。
2019年底開通運營的京張高鐵,持續深化智能技術創新應用,全面推進品質提升工程。沿線4G、5G網絡覆蓋持續強化,電子客票、“刷臉”進站、多語言服務、站車Wi-Fi、網上訂餐等便民利民新舉措不斷完善,旅客出行有了更多美好體驗。
放眼全國,BIM、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及基於BIM技術的鐵路工程全壽命周期綜合管理平台等一大批智能建造技術成果經過梳理總結、持續深化后,在更多鐵路建設工地推廣應用,中國高鐵建造水平再上新台階。
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中歐班列,在2020年“助世界抗疫、促經濟復蘇”中開出“上揚曲線”。中歐班列採用北斗定位技術傳遞運輸信息,對冷藏集裝箱進行智能溫控和全程箱內監控,運輸中可以遠程調控集裝箱的溫度、通風……
“十三五”期間鐵路科技創新成果豐碩,高速、高原、高寒、重載鐵路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高速鐵路技術全面實現自主化,智能鐵路技術創新實現重大突破,中國鐵路正在由高速發展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換。
新的一年,相關信息顯示,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鐵路深度融合正在加快,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正逐步轉化為現實場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鐵路科技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