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客貨運輸高質量發展為保障與改善民生做出新貢獻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六穩”“六保”決策部署,聚焦“五個確保、五個見實效”目標任務,大力實施貨運增量行動、客運提質計劃和復興號品牌戰略,奮力開創鐵路運輸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用“中國速度”“中國溫度”守護人民群眾“穩穩的幸福”。
戰疫情、抗洪災,新時代鐵路人書寫責任擔當
1月25日,農曆大年初一。由350名江蘇、浙江緊急醫療專家組成的團隊乘坐G1745次列車抵達武漢站。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鐵路運輸的首支醫療團隊。
一切為挽救生命讓路。國鐵集團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快速調整相關機車和乘務交路,爭分奪秒開闢醫護人員、防疫物資、民生物資運輸的“生命通道”“綠色通道”。
落實最嚴格的站車、候乘車環節疫情防控措施;多次調整退票政策,優化退票流程;助力復工復產,按需組織開行“點對點”務工專列、學生專列;分區分級精準實施“一日一圖”……鐵路部門充分發揮全路一張網、一盤棋的優勢,穩住民心,確保旅客安全出行。
入汛后,洪峰迭起,多地告急,運輸安全面臨嚴峻考驗。鐵路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牢守住高鐵和旅客列車安全萬無一失的政治紅線和職業底線,統籌謀划、緊急部署,全力以赴保證防汛救災物資和人員運輸,用鐵肩扛起防汛抗洪的責任擔當。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這一年,歷經風雨,鐵路始終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出發點,劈浪前行,在非常時期彰顯了“鐵擔當”。
惠民生、促發展,客運提質助百姓美好出行
陽春三月,滿載300餘名旅客的“錢江源號”旅遊專列從杭州站啟程,今年全國首趟旅遊專列成功開行。
金秋十月,流動中國盡顯復蘇活力。“坐着高鐵看中國”成為一段美好回憶。
一年來,鐵路始終堅持便民、利民、惠民理念,全面落實客運提質計劃,深入實施復興號品牌戰略,人民群眾出行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完善線上線下便民措施,旅客出行體驗更美好。電子客票讓更多群眾享受到“一證通行”帶來的快捷和便利;“鐵路12306”App與“東方航空”App實現系統對接,旅客可根據意願選擇高鐵與航班組合;普速列車服務水平持續提升,部分普速列車互聯網訂餐服務上線;降低出行成本,讓利於民,對25條城際鐵路、201趟動車組列車加大票價折扣力度,實施靈活折扣的市場化票價機制;推出“靜音車廂”服務新舉措,為旅客提供更加安靜舒適的旅行環境……
民之所想,心之所向。這一年,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復興號風馳電掣,奔跑範圍不斷擴大、開行數量與日俱增、乘坐體驗更加美好;崇山峻岭間,81對公益性“慢火車”悠悠開行,載着沿線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鐵路改革發展紅利持續釋放,一項項惠民舉措落地開花,成為鐵路“讓旅客出行體驗更美好”服務承諾的生動註解。
謀增量、促改革,鐵路貨運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11月起,全路開展冬煤保供60天專項行動,促進全國煤炭供應穩定,全力保障人民群眾安全溫暖過冬。這是鐵路積極服務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國家鐵路不斷刷新裝車歷史紀錄,截至11月貨物發送量完成32.62億噸,同比增長4.8%。全路努力克服疫情及惡劣天氣等不利因素影響,堅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暢通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千方百計提高運輸效率,全力開好拉動經濟復蘇的“火車頭”,貨運服務品質不斷提升。
構建綠色運輸通道。持續推進煤炭、礦石等大宗貨源“公轉鐵”入箱運輸,穩定大宗貨物運輸基本盤;推行“散改集”項目,以35噸敞頂箱為主的集裝箱運輸得到快速發展;發展多式聯運,加強主要港口集疏運組織,加快重點鐵路專用線建設,打通物流服務“最先和最後一公里”;堅決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降低物流成本……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道路上,鐵路蹄疾步穩,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貢獻力量。
中歐班列實現逆勢增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鐵路將保證中歐班列穩定運行作為重要政治任務,發揮中歐班列戰略通道作用,加強班列開行組織,服務企業“揚帆出海”;優先運輸國際合作防疫物資,研發實施95306“數字口岸”系統,提高通關效率,積極為穩外貿、抗疫情作貢獻。今年前三季度,中歐班列累計開行8751列,同比增長46%,運量超去年全年運量。
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流服務需求。今年“雙11”電商黃金周運輸期間,鐵路優化運力供給,深耕“高鐵+電商”市場,首次試點在復興號動車組整列裝運快件,加強與電商、快遞企業合作,不斷豐富完善鐵路特色快件服務體系,快件運量較去年同期增長超三成。
覓新機,開新局。這一年,鐵龍飛奔,肩負着關係國計民生重要物資的運輸任務,挺起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鋼鐵脊樑”。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鐵路將乘勢而上,更加凸顯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骨幹地位,奮力書寫保障與改善民生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