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列車廣播員 讓歲月留聲

徐卓輝 饒立嘉 劉燕瓊 李牧洵
廣播員是列車上的特殊工種,旅客往往“不見其人,只聞其聲”。作為旅途中的“百靈鳥”,他們用甜美、磁性的嗓音,播報乘車信息、叮囑安全事項,為旅客排解旅途寂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列車廣播的設備、內容和風格發生了許多變化,但不變的是列車廣播員用聲音服務旅客的初心。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
廣播節目自導自演
一平方米大小的迷你“格子間”、一個裹着紅色軟布的有線話筒、一台灰白色的唱片廣播機和一摞厚厚的唱片,構成了列車廣播員劉燕瓊最深的工作記憶。
“各位旅客,我們的列車很快就要到達偉大首都北京了,感謝您一路上對我們工作的支持……”今年70歲的劉燕瓊,1974年開始在南寧至北京方向的列車上擔任列車廣播員,談起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廣播詞,她記憶猶新,說到興奮之時還手舞足蹈地比畫起來。
在劉燕瓊看來,列車廣播員是一個特別光榮的崗位,“每次出乘前,我都會在胸前別上工種胸章,上面用紅色呢子布穿金線綉了‘廣播員’三個字,特別神氣”。
這份神氣,不僅來自於這枚紅色的胸章,更源於列車廣播員這個崗位的重要性。在那個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文娛生活十分匱乏的年代,列車廣播是旅客在旅途中最重要的娛樂方式。如果廣播出現故障了,旅客一定會很着急地向乘務員反映,要求儘快恢復廣播。
“我們的廣播節目包括乘車提示、新聞資訊、曲藝相聲、旅遊景點等,內容十分豐富,而且全是自編自排的。那時候,我們會利用休班收集素材,在家反覆練習,就像一台晚會的導演。”劉燕瓊介紹,20世紀80年代,春節聯歡晚會是潮流的風向標,旅客特別愛聽春晚上的歌曲,比如《冬天裡的一把火》《十五的月亮》等。大家還喜歡參與列車上的點歌節目,這對列車廣播員的即興主持能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有一次,一位老太太在車上過生日,餐車服務員為她送上了長壽麵,劉燕瓊通過廣播播放了一首生日歌,並引導全車旅客合著節拍一起唱生日歌,為老人送上祝福。在歡樂的氛圍中,老太太熱淚盈眶,激動地表示這是她過得最有意義的一次生日。
“親切、體貼,廣播節目辦得‘活’!”這是許多旅客對劉燕瓊的評價,也是劉燕瓊最引以為傲的記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苦下功夫煉成“百科達人”
今年50歲的饒立嘉,1993年開始擔任列車廣播員。當時,火車不再燒煤,內燃機車投入使用,列車車廂更新換代,列車廣播員有了更寬敞的“單間”,開始使用磁帶進行廣播。
饒立嘉的母親也是一名列車廣播員,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播音。從小耳濡目染,饒立嘉喜歡上了這份工作,最終走上了這個令她憧憬的崗位。
“想成為一名列車廣播員可不容易,必須經過層層選拔。除了普通話標準、聲音好聽,還要思想覺悟好、知識儲量多。”在饒立嘉看來,作為“一車之喉”,列車廣播員代表鐵路發出聲音,是一個責任重大、使命神聖的工作。
為了製作旅客喜愛的廣播節目,饒立嘉休班時沒少下苦功。她翻閱大量報紙、書籍,擴充知識儲備,還要把好內容剪輯下來貼在本子上,如景色介紹、美食推薦、新聞資訊等,用於編排廣播節目。如今,她家中的書櫃已經疊放了近10本厚厚的剪報。饒立嘉笑着說,女兒寫作文的時候,常常把她比喻成“百科全書”,這讓她特別自豪。
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到祖國各地,大家的生活漸漸富裕,越來越多的人在閑暇之時出去旅遊。為滿足旅客需要,她做了一些風景旅遊名勝的介紹,讓更多人了解祖國大好河山。
“旅客朋友們,在列車運行方向的左側,是舉世聞名的黃鶴樓……”每次在廣播中介紹沿途景觀時,饒立嘉都心潮澎湃。有一次,一位旅客在聽了她的廣播后,還特地來廣播室,對她豎起大拇指:“聽了你的介紹,我對祖國山水名勝更加嚮往了,有時間一定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這一幕,深深印在饒立嘉心裡。“通過自己的廣播,讓更多人熱愛祖國,我覺得值了!”她驕傲地說。
走入二十一世紀
用廣播為旅客排憂解難
作為列車廣播員中為數不多的男性,徐卓輝的聲音有磁性、溫暖,有非常高的辨識度。今年42歲的他,在2000年至2006年間擔任列車廣播員,深受旅客喜愛。他廣播時,經常有旅客尋聲而來,就是為了看一看這個聲音是誰發出的。
進入21世紀,空調列車逐漸普及,列車廣播設備逐漸由錄音機變成了CD機,內容較多、時間較長的廣播節目實行錄播制,由列車廣播員提前在線下錄製完成,上車后再按時播放。
“那個年代,旅客喜歡周杰倫、刀郎等歌手演唱的歌曲,理查德·克萊德曼等音樂家的作品播放率也很高。”談起當時的廣播節目,徐卓輝如數家珍,“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列車廣播員,我們必須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旅客喜歡什麼,我們就編排什麼。”
進入21世紀,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手機、隨身聽等電子產品出現在人們生活之中,大家對廣播的需求也漸漸降低了。儘管如此,列車廣播仍然發揮着重要作用,特別是在處理突發情況的時候。
有一天深夜,徐卓輝正在休息。車上一名旅客突發疾病。接到列車長呼叫后,他立刻爬起來通過廣播尋找醫生,正巧找到了一名去外地出差的醫護人員。隨後,徐卓輝和同事趕到現場,協助醫生展開救治,直到旅客轉危為安。等一切結束后,徐卓輝低頭一看,發現自己慌亂中跑得太急,連鞋掉了一隻都不知道。
“列車廣播不僅能給旅客帶來愉快的感受,而且可以在關鍵時刻幫助旅客解決困難,這就是我們作為廣播員的價值所在。”徐卓輝說。
高鐵時代
用心用情發出鐵路聲音
邁入高鐵時代,對於經常乘動車出行的廣西旅客來說,今年27歲的李牧洵可能是他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從2019年4月10日開始,在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擔當值乘任務的動車上,所有廣播內容都是由李牧洵錄製完成的,包括城市簡介、到站信息、安全提示等。每次動車將要抵達目的地,她的聲音一響起,彷彿給人回家的感覺。
隨着廣西高鐵時代來臨,高鐵路網越織越密,動車組越開越多,老百姓出行日益便捷。與之伴隨的,是互聯網時代興盛,智能手機全面普及,旅客的娛樂方式日漸多元化。
如今,除了乘車提示外,列車廣播不再是最主要的信息傳播渠道,更多是提供“無干擾”的旅途播報服務。動車上也不再專設列車廣播員這一崗位,動車廣播語音統一提前錄製,由乘務員負責播放。
李牧洵是個地道的東北女孩,剛入路時說話有“一股大碴子味兒”。為了練就標準的播音發聲,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開嗓,只要有時間就對着普通話教材練習;每次錄節目前,她都會在文稿上逐字逐句標註音標、語調、停頓,確保達到最好的錄製效果;為了保護好嗓子,她戒辣、不沾酒、不吃熱氣食品,朋友總笑她“活得不像個年輕人”。
動車廣播中的城市介紹短小精悍,濃縮了每個城市最精華的部分。為了使廣播更具畫面感,李牧洵會提前查閱這個城市的基本情況,了解當地風土人情,有針對性地定下播音基調,努力做到聲情並茂,讓旅客有更好的收聽體驗。
“列車廣播的每一句話、每一段播報,都代表着鐵路形象,我必須用心、用情發出每一個鐵路聲音。”李牧洵說。
歷經歲月洗禮和年代變遷,列車廣播的變化是鐵路成長的縮影,也是祖國飛速發展的見證,伴隨着熟悉、溫暖的列車廣播,中國人民正昂首闊步走向小康生活。
本文圖片由葉知雨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