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鐵人的抗美援朝記憶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以此拉開了抗美援朝序幕。在這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中,武漢鐵路職工志願到戰爭前線擔任鐵路運輸工作,積极參与抗美援朝預備隊;職工家屬組織了家屬服務隊,努力做好後勤工作,為中國鐵路在抗美援朝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融媒體中心採訪了武漢鐵路健在的為抗美援朝戰爭作出貢獻的老一輩鐵路職工,再次回憶起70年前,武漢鐵路英勇奮戰的戰鬥集體和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一)
1950年,鐵路系統舉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動員活動,武漢鐵路職工積极參加。1951年1月到11月,僅漢口鐵路分局抗美援朝累計赴朝人數就達454人,武昌鐵路分局僅乘務員就有40多人報名……新中國成立初期,武漢鐵路長江以南有武昌鐵路分局,隸屬衡陽鐵路管理局管轄;長江以北有漢口鐵路分局,隸屬鄭州鐵路管理局管轄。後來,武漢鐵路局多次經過生產力布局調整和隸屬關係變化,如今已經很難精準統計出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人數了。
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號召全國人民推行愛國公約、開展捐獻飛機大炮運動並做好優撫工作。武漢鐵路職工、家屬再次掀起捐獻高潮。各單位捐現金的、捐金飾的、捐大米的、捐紀念品的,五花八門,有的女職工和家屬甚至把結婚嫁妝也捐獻出來。
1951年3月上旬,武昌鐵路分局第一批志願抗美援朝職工出發。在去朝鮮前,各單位都舉行了熱烈的歡送會。武漢地區各單位腰鼓隊和職工代表排好隊,紮好彩車,歡送赴朝職工,為他們送了許多慰勞袋、慰勞信、錦旗,還舉行了座談會。
歡送會上,參加抗美援朝的職工們高呼“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打到哪裡,鐵路修到哪裡”的響亮口號。歡送的職工也一致提出,要搞好生產來支援朝鮮。家屬們表示,“要帶好小孩,服侍好婆婆,搞好家務”。他們安慰抗美援朝職工,不要顧慮家事,一心一意去戰鬥。
武鐵勁旅,步調鏗鏘,義無反顧地奔赴朝鮮戰場,為後來者樹起不朽的精神豐碑。
(二)
抗美援朝期間,武漢鐵路為前線輸送了一批批有生力量,他們與鐵道兵和志願援朝大隊一道,為贏得戰爭勝利鋪設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1952年,武昌機務段的抗美援朝司機潘全德光榮凱旋。他抗美援朝近兩年時間,先後立了2次一等功、1次小功,受到12次表揚,並獲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的二級戰士榮譽勳章和軍功章。這些英雄故事早已載入武漢鐵路發展歷程中,成為武鐵精神的重要體現。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如果不是因為93歲的明學純老人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捐出2萬元,吸引多方記者前去探訪,人們還不知道,在武漢市武昌區鐵路小區的一棟老樓中,竟住着一位功勛卓著的抗美援朝老兵。
曾在武漢科學技術研究所工作的明學純老人生於1927年。他1948年參加革命,1951年赴朝作戰,1953年9月奉命回國,是一名有着72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明學純老人原在鄭州鐵路局工作,積極響應號召報名參加了抗美援朝志願軍。那時,他兒子才1歲多,尚在襁褓中。
朝鮮戰場上,他和另一名調度長大膽向上級建議,在敵人的連續轟炸中見縫插針,尋找時機,採取奇襲戰術將空車運回祖國。僅用了3天時間,他們便有序地將1000多輛空車運返國內,有效緩解了後方空車缺乏、前方空車堵塞的問題。事後,他們調度所全體人員榮獲集體大功一次。
疫情期間,明學純捐出的2萬元中,還有5000元是和女兒“借”來的。明學純說,這些捐款不足掛齒,他93歲了,要為戰“疫”做點事。如果不做,他寢食難安。
在朝鮮戰場上,他們面對強大而兇狠的作戰對手,身處惡劣而殘酷的戰場環境,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在推進新時代鐵路建設進程中,他們繼續發揚愛國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70年前的武鐵職工壯舉至今激勵人心。抗美援朝戰士是當之無愧的最可愛的人,他們的功績和精神將永載史冊。
(三)
今年87歲的武漢鐵路退休職工楊文義,當年是抱着奮戰到底的決心奔赴戰場的。楊文義於1951年5月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伍后從四川輾轉多地到達吉林,在延吉市短暫訓練一個月後,於當年11月跨過鴨綠江赴朝參戰。楊文義說,在朝鮮戰場上,戰士們背的炒米、壓縮餅乾等乾糧反覆被汗水浸透,又被烤乾,所以食物發霉、變質是常有的事,但是飢餓讓他們別無選擇,他們只能強咽下去。口渴難忍時,他們就捧起路邊的積雪塞進嘴裡,潤濕一下喉嚨。
1934年12月出生於湖北棗陽的魏心田曾在武漢鐵路局直屬機關工作。他於1951年1月光榮參軍,從孝感花園第一次乘火車抵達遼寧瀋陽,新兵連集訓3個月後,被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他向我們介紹說:“部隊打到哪,鐵路修到哪。”儘管沒有施工機械,但他們一個星期硬是搶建出兩個簡易鐵路橋。
魏心田所在的部隊駐防德山站時,有一天,一二十架敵機突然對車站區域狂轟濫炸,造成大同江橋橋墩嚴重偏離錯位,火車不能通行。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鐵路運輸,他們每天太陽一落就抓緊準備,天一黑立即趕赴搶修現場。因為沒有施工機械,他們只得用籮筐裝砂石、用扁擔挑物資;好幾個人將圓木抬入水中立起來,一起用大鐵鎚使勁砸下去當橋墩;二三十人甚至三四十人共同將鋼軌抬到橋墩或路基上……
晚上天氣冷,穿得少,勞動強度大,物資又經常供應不上,大家困了就用冷水洗下臉,冷了就搓搓手蹦蹦腳,餓了就摘一顆路邊的野果充饑……終於,他們用7天時間搶建修好了兩座簡易鐵路橋。鐵路橋夜晚使用、白天撤除,對物資運輸起了重要作用。
88歲高齡的崔福海老人是原武昌工務段職工。他1949年2月在揚州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過淮海戰疫、渡江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11月,崔福海隨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1951年在戰鬥中負傷。這次戰鬥是朝鮮戰爭中的第五次戰役,身為偵察班副班長的崔福海帶領全班戰士與敵軍展開殊死戰鬥。
戰鬥中,崔福海腿部中了3槍,右手受傷,不能再開槍戰鬥,於是他把身邊的手榴彈全部投向敵人陣地。萬幸的是,最後,他被戰友背到戰地醫院救治,死裡逃生。1953年,崔福海在大連養好傷后回到家鄉。1961年3月,崔福海參加鐵路工作,1985年,在武昌工務段離休。
今年89歲的劉生松曾在武漢鐵路局直屬機關工作。他19歲那年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1年5月被編入陸軍15軍,開赴朝鮮參戰。當時,志願軍的武器彈藥、物資供應都非常短缺,補給常常不能按時供應。
劉生松回憶,朝鮮多山地,連吃水都沒辦法保證。大家剛開始是派人四處找水,收集到一起後分着喝。這樣做水質沒法保證,飲用后經常鬧肚子。不過即使這樣,也沒有一個戰士怕苦、抱怨。劉生松說,抗美援朝戰爭之所以取得最後勝利,主要靠兩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當時,他們就是抱着奮戰到底的決心去的,從沒想過退縮。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故事在武鐵職工中傳頌,抗美援朝精神將跨越時空,代代傳承。如今硝煙散去,人們享受着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些為祖國和人民英勇作戰的優秀兒女將被我們永遠銘記。我們一定要繼承發揚好抗美援朝精神,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