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變身 衡陽鐵路博物館
衡陽鐵路博物館以全景、立體的形式,運用圖片、繪畫、場景還原、多媒體等藝術形式與手段,再現了衡陽鐵路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濃縮了幾代衡陽鐵路人的創業史、奮鬥史、發展史。
近日,原衡陽鐵路管理局第一任局長郭維城將軍之女郭梅專程從北京趕到衡陽苗圃“紅樓”,現場捐贈一批鐵路老物件,標誌着衡陽鐵路博物館正式落成。
衡陽鐵路博物館由“紅樓”改建而成,坐落在湖南省衡陽市珠暉區保衛里1號。“紅樓”是鐵路人對原衡陽鐵路管理局舊址的簡稱。它始建於1950年,2015年被列為衡陽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上世紀30年代以來,粵漢鐵路管理局、湘桂鐵路管理局、衡陽鐵路管理局、衡陽鐵路分局先後設在衡陽。衡陽鐵路從誕生之日起便與時代同歷風雨、共鑄輝煌,形成了深厚而獨特的衡陽鐵路文化。為紀念這段歷史,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決定在原衡陽鐵路管理局舊址籌建衡陽鐵路博物館。
衡陽鐵路博物館2019年9月開工修繕,由長沙房建公寓段負責施工。修繕整治工程堅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始終保證文物建築的安全,保持建築歷史原本格局和外觀風貌,2020年6月完工。
修繕竣工的衡陽鐵路博物館為一幢兩層小樓,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使用面積約700平方米。紅磚紅瓦,左右對稱,遠遠望去顯得典雅古樸。館內陳設豐富,共有4個主要展廳和5個專業展室,還有局長辦公室展室和影像室。4個主要展廳以歷史發展的脈絡,詳細介紹了衡陽地區鐵路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全面再現了廣州鐵路的發展全貌。5個專業展室主要展出粵漢鐵路、湘桂鐵路建成后,衡陽鐵路客貨運輸、機車車輛、通訊信號、供水供電、工務、輔助保障等單位的設置、調整、變化以及技術裝備升級換代等歷史“軌跡”,讓人從中感受衡陽鐵路的發展變化。
其中,衡陽鐵路博物館內保存着我國最早設計製作使用的“飛輪”造型的鐵路徽章、1903年製造的鋼枕、湘桂黔鐵路東段總評功獎狀等鎮館之寶。
衡陽鐵路管理局第一任局長郭維城曾在這幢樓里辦公。他在這裡領導和指揮了衡陽鐵路管理局接管鐵路、搶修線路、恢復運輸、支援西南解放作戰、組織職工參加抗美援朝、建立健全鐵路局和鐵路分局組織機構等工作。博物館對郭維城的辦公室進行了還原,展出的藏品包括他簽署的命令、題詞、手諭、筆記本、軍裝等實物,還有跟隨他走南闖北的皮箱、書桌和衣帽架。
衡陽鐵路博物館以全景、立體的形式,運用圖片、繪畫、場景還原、多媒體等藝術形式與手段,再現了衡陽鐵路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濃縮了幾代衡陽鐵路人的創業史、奮鬥史、發展史。
衡陽鐵路博物館前,建有衡陽鐵路文化廣場。廣場上的一塊文化石上,雕刻有《衡陽鐵路賦》。廣場一側陳列着建設型蒸汽機車及守車。廣場上還有車輪等鐵路元素設計的雕塑。這裡將成為人們參觀、休閑的地方,成為普及鐵路文化知識、培養愛國愛路意識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