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注入新動能
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都、重慶兩個城市以“加速度”相向而行。鐵路部門認真學習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精神,充分發揮鐵路的協同帶動作用,以實際行動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注入新動能。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有利於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成渝地區的發展,離不開交通助力,而鐵路正是支撐區域發展的關鍵要素。
1952年成渝鐵路通車后,這條“新中國第一路”便成為連接成渝兩地的“主動脈”。長達505公里的成渝鐵路,讓山水相依的成渝兩地拉近了時空距離。鐵路通道的暢達密切了兩地的往來互動。而成遂渝鐵路的建成更是推動了兩地物流、信息流等要素高效聚集、加速流通。2009年,和諧號動車組的開行引領成渝地區邁入動車時代,拉開了成渝“雙城生活”的序幕。
“十三五”以來,鐵路穿針引線,在成渝地區勾勒出軌道上的都市圈。2015年末,西南地區首條時速300公里的客運專線成渝高鐵開通運營,成渝間列車運行時間縮減至1.5小時左右。動車組成為成渝地區市民出行的首選交通工具。11年間,成渝間動車組累計發送旅客超億人次。
列車運行時間不斷壓縮,成渝“雙城生活”的無限可能由此開啟。如今,每年因通勤就學、旅遊探親、商務互訪往返成渝兩地的旅客數以千萬計。成渝間日均開行動車組近70對,全天候、高頻次的動車組開行滿足了不同時段的旅客出行需求。
人便其行,貨暢其流。中歐班列的“磁場效應”深刻改變着成渝兩地的產業布局和外貿格局。2011年,全國首趟開往歐洲的貨運班列由重慶發出。兩年後,成都開出首趟至歐洲的貨運班列,從內陸直達歐洲腹地,行進的“鋼鐵駝隊”成為“一帶一路”上的金名片。截至2019年底,成渝地區的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在全國佔比超40%。今年3月,成渝攜手推進“中歐班列(成渝)”品牌建設,在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背景下,中歐班列開啟了融合發展的進程。
成渝兩地2019年開行陸海新通道班列696列、沿江班列509列。三大班列的加速開行推動了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建設,助推成渝地區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此外,成渝間夕發朝至“點對點”貨物運輸精品班列——成渝班列的開行,同樣是一項把國家戰略要求轉化為戰略行動的有益探索。
乘着東風,成渝迎來區域發展新態勢,兩地間的高鐵通道建設按下“快進鍵”。成渝中線高鐵進入可研待批複階段,建成后的成渝中線高鐵將成為連接成渝的第四條鐵路,有效提升成渝高速鐵路通道能力,帶動“城”與“圈”的互聯互通。“年邁”的成渝鐵路也將因擴能改造煥發新生。不斷織密的路網將補齊連接短板,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注入新動能、激發新活力。
鐵路加快建設助力成渝地區攜手共進。成渝“雙核驅動”、全域共興的協同發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更高質量的發展圖景正徐徐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