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馬倥傯藏功名 ——訪“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周年”紀念章獲得者傅殿松
10月23日上午,各界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集會,用最高規格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億萬中華兒女共同回望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激蕩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力量。
紀念大會召開前,習近平等領導同志親切會見了20位老戰士、老同志併合影留念。這其中,就有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離休幹部傅殿松。
在抗美援朝戰爭規模最大的陣地攻堅戰、也是最後一次戰役金城反擊戰中,傅殿松和他的戰友面對強敵誓死不退、浴血奮戰,榮立集體一等功,他也在戰爭中負傷致殘,被評定為八級傷殘軍人,留下一枚永遠的“勳章”。和平年代,他深藏功與名,在鐵路系統默默奉獻、不改本色,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23日下午,傅殿松老人在家中接受採訪,他的胸前仍掛着那枚金光閃閃的紀念章。回想上午的盛會,他難掩激動之情:“感謝黨中央和總書記對老戰士、老同志的關心,感謝國家給予的榮譽。我始終堅信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祖國一定會越來越強大,不會受任何外敵欺負。”從入黨的那一天起,“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就融入了他的血脈。“我今年88歲了,只要國家需要我,我還能出來干!”說這句話時,傅殿松目光炯炯,一如當年的果敢堅毅。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耄耋之年的傅殿松唱起這首歌時依然聲音洪亮、鐵骨錚錚。“當年我們就是唱着這首戰歌,雄赳赳氣昂昂地過江,忘不了,一輩子都忘不了。”一首戰歌,把他的思緒一下子拉回到幾十年前。
傅殿松1932年生於山東萊州。1949年1月,他主動參軍入伍,並於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軍74師221團警衛連服役。在渡江戰役和閩南軍事練兵期間,他兩次榮立個人三等功。
1952年7月,傅殿松所在的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74師222團,20歲的他任三營七連四班班長。1952年9月,他正式入朝參戰。初到朝鮮戰場,他們先是在二線支援,挖溝挖洞、拆雷管炸藥,雖未直面槍林彈雨,但頭頂不時有敵機呼嘯而過,也昭示着戰爭的殘酷。隨着戰爭的推進,他們逐漸挺進前沿戰場。在金城反擊戰中,傅殿松所在的第24軍肩負起“尖刀”的光榮使命——突破敵人前沿陣地並向縱深穿插。
追憶往事,清晰如昨。傅殿松說:“1953年7月13日,天氣陰沉、大霧瀰漫。21時,我軍出奇制勝,1000多門大炮突然向敵人陣地發起猛烈轟擊,給敵人前沿工事造成嚴重破壞。按照作戰部署,我們步兵要從正面衝過敵人密集的炮火封鎖攔截,向敵縱深穿插。敵人的炮彈就像雨點一樣砸來,當時我只有一個念頭——前進!”
就這樣,他們在炮火中前進,跑過一個個炮彈坑,在14日傍晚爬上了一道山樑。山上有敵人挖的戰壕,他們順着戰壕前進。“當天20時左右,我們突然接到命令,停止前進在此待命。這時下起了大雨,我們得在不足一米深的戰壕里隱蔽,怎麼辦?戰士們想了個辦法,每人在戰壕側面挖個小洞蜷縮進去。大家屁股坐在泥漿里,頭上不停掉泥塊,餓得不行了就掏出被雨水、泥水浸泡的壓縮餅乾吃兩口。”
傅殿松繼續回憶道:“7月15日,部隊接到命令立即進入432.8高地,我們連負責堅守主峰西南部。9時,敵人向432.8高地發起瘋狂反擊,妄圖奪回失地,都被我們擊退了。但敵人並不甘心,10時左右再次集中炮火猛擊,炸得岩石亂飛,山頭幾乎都被削平。”人在陣地在!軍令如山,這一戰,傅殿松所在的七連打得異常艱苦,傅殿松也在這次戰役中身負重傷。他的右臂至今清晰可見多處又深又長的傷痕,大拇指也嚴重變形無法用力。
“當時情況緊急,敵人從左側衝上來了,排長命我帶人頂住。我帶着幾名戰士往那裡沖,突然一聲巨響,一發炮彈在離我不遠的地方爆炸了。就好像有人拍了我一下,我低頭一看,鮮血瞬間從右臂冒了出來。一個戰士推了我一把,我從山坡上往下滾了十幾米,整個上半身都是血,絨衣全浸透了。突然,我想起兜里有一塊降落傘布,便掏出來,一頭用牙咬着、另一頭用左手拽着,用力扎在傷口上方。雖然血止住了,但我的右臂也徹底失去了知覺。”
“到了連指揮所,連長見我負了傷,讓我趕快下去,告訴團指揮部七連的彈藥已經打光,趕快給我們運送彈藥!”當天20時左右,傅殿松趕到了團衛生所。他根本顧不上自己的傷,立即請他們轉告團指揮部給七連送彈藥,等情報送出后才讓醫護人員檢查傷勢。因出血太多、情況嚴重,7月17日他被轉運到軍部醫院,在一個山洞裡進行了簡單的手術。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訂。7月28日,傅殿松和其他傷員坐上了回國的火車。到達丹東站的那天正是8月1日建軍節,看到迎接的人群,傅殿松再也控制不住,眼淚奪眶而出。
20歲時,傅殿松穿着軍裝雄赳赳氣昂昂地走上朝鮮戰場;30歲那年,他穿上鐵路制服成了一名光榮的鐵路人。在齊齊哈爾鐵路局工作3年後,他調到鐵道部,在辦公廳一干就是28年,工作兢兢業業、踏實負責。離休后,他繼續發揮餘熱,在全國鐵路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編輯內部刊物,一干又是17年,其間還獲得了全國和全路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直到2010年,傅殿松才真正“解甲歸田”安享晚年。平時,他在家看書讀報,和老伴一起買菜做飯,打打太極拳,日子恬淡而充實。
兩個小時的採訪中,傅殿松多次告訴記者,不要宣傳他個人的事迹:“當兵打仗衝鋒陷陣是一個戰士應該做的,功勞是大家的。”傅殿松的老伴告訴記者,即便是家人也僅僅知道他當過兵、上過朝鮮戰場、受過傷,細節卻一無所知,更不要說身邊的同事朋友了。直到前兩年全國開展退役軍人信息採集時,他的故事才漸漸被大家知曉。
採訪中,傅殿松說這幾年記性不好了,很多人和事記不清了,可他依然能清晰地說出自己的部隊番號,清晰地唱出志願軍戰歌,清晰地記得拆雷管的每個細節,清晰地重複上級的每一道軍令;他也記得自己必須用生命守住的432.8高地,記得刺耳轟鳴的敵機聲,記得硝煙瀰漫的戰場,記得重返祖國懷抱的喜悅……面對鏡頭,傅殿松身板挺直,再次敬了個軍禮:“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74師222團三營七連四班長傅殿松,向祖國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