崢嶸歲月駐芳華 ——訪“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周年”紀念章獲得者高延春
10月23日上午,各界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集會,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萬人大禮堂內,氣氛莊嚴而熱烈。當志願軍老戰士、老同志、烈士家屬等代表步入會場時,人們不約而同站起身來,以長達10分鐘的熱烈掌聲,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人民英雄由衷致敬,向那段戰火紛飛、艱苦卓絕的光輝歲月由衷致敬。
年近九旬的抗美援朝老戰士高延春作為老兵代表親臨會場,內心無比激動:“黨和人民沒有忘記我們。作為一名老同志,我一定學習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身邊人講述那段難忘的崢嶸歲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激勵新時代的年輕人,為交通強國、鐵路先行使命任務作出應有的貢獻。”
1931年9月出生在山東臨朐、1994年7月離休、時任鐵道部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的高延春回憶道:“我十三四歲的時候就加入了臨朐武工隊(抗日地方武裝)做通信員,1947年隨大部隊撤出山東進入東北,194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調到中長鐵路瀋陽局政治部工作。”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東北鐵路特派員辦事處組建工程總隊,擔負鐵路搶修任務,高延春調到工程總隊工作。抗美援朝期間,高延春從1951年1月至1953年11月任抗美援朝工程總隊政治部秘書。
2015年9月3日,高延春出席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
提及參加抗美援朝的經歷,高延春至今仍清晰記得:“1951年元旦深夜,我們作為先遣組走在隊伍最前面,乘汽車通過鴨綠江大橋。”高延春說,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搶修鐵路。當時情形是鐵路被嚴重破壞,運輸嚴重受阻,補給非常困難,經常是很長時間才能搶修一段鐵路。“第一次搶修熙川站的一段線路,路基很軟,要墊入很多根枕木,我們用了一夜的時間才修通。”
高延春回憶:“那時候白天經常有飛機轟炸,要做好隱蔽,夜晚才能搶修線路。敵人的飛機很猖狂,飛得很低,用機槍掃射,還扔炸彈。形成的氣流把朝鮮平民的草房頂都捲起來了。夜裡也有危險,敵人的照明彈打出來,照亮天空長達半個多小時。對工程總隊搶修任務影響最大的是定時炸彈。那時沒有排彈技術和設備,只有靠不怕死的精神,人工去挖出、抬走敵人埋好的定時炸彈。”高延春記得有個戰友叫郭進升(音),平時就愛鑽研。他把炸彈反覆拆開、組裝,研究分析怎麼樣能延遲爆炸時間,最後他竟然成功了,回國后還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高延春認為,那時雖然受凍挨餓是常事,但比起前線作戰的士兵,生活還算是好多了。“吃的是煮黃豆、高粱米,平時還要開展軍事化訓練,提高防禦能力。”他說。最值得高延春慶幸的是,他在朝鮮戰場上找到了自己的終身伴侶——蘇鸞馨。蘇鸞馨比高延春晚半年入朝,參加的是醫療隊,負責搶救傷病員。在一次政治培訓活動中,她和高延春相識相知,並最終結合。
蘇鸞馨說,當年她在太原鐵路醫院工作,入朝時只有19歲,是家中長女,父親早亡。她背着母親偷偷報名參加醫療隊,對家人說是出差了。直到有一天,她給家人寫信,被人從信封和郵戳中發現了很多“疑點”。家人向單位詢問,才知道她去了朝鮮。“那時候大家爭相報名入朝,沒有被選上的還哭鼻子呢,吵着鬧着要去。”高延春補充道。他說,大家懷揣着一顆火熱的心,對黨無限忠誠,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誰都明白參加抗美援朝意味着什麼,但沒有人害怕退縮。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氣氛濃厚,誰都不怕流血、不怕犧牲。
畢竟是在戰場上,犧牲總是難免的。高延春現在還記得,有一次挖坑道,他們埋了20包炸藥,但只聽到了19響。一位姓王的戰友主動要上去查看情況,他說,早一分鐘挖好坑道,就能讓前線戰士早一分鐘進入掩體,早一點減少傷亡危險。結果,他剛走到坑道前炸藥包就響了,他的兩條腿當時就被炸斷,肚子上全是傷口,頭部受傷嚴重。戰友把他抬到戰地醫院后,沒過三天他就犧牲了。大家還記得,他清醒時問的第一句話就是:“坑道挖好了沒有?”
每每想起犧牲的戰友,高延春仍難掩悲傷。他拿出一張入朝戰友的大合影,痴痴地看了好久,哽咽着說:“好多人都不在世了!”
如今,高延春常常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年輕人,要努力工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要忘記老一輩人付出生命的代價,才換來了今天的美好日子。特別是看到鐵路這些年發展迅猛的大好形勢,作為一名離休多年的鐵路老幹部,高延春由衷地感到高興。他相信,祖國會越來越強盛,老百姓的日子會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