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勝利前進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70年前,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民族的期望,高唱戰歌,開赴朝鮮戰場。歷經兩年零9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在連天炮火中,有這樣一支特殊的隊伍——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和鐵路職工。他們發揚勇敢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堅守在列車運輸、線路修復、車站調度等崗位上,在朝鮮戰場上築起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保證了急需物資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前線。
今天,我們銘記偉大勝利,繼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匯聚起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
血肉築起生命線
在遼寧省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里,一組雕塑吸引着人們的目光:
炮火把天空映成了紅色,一群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和鐵路職工頂着槍林彈雨,搶修鐵路、搶運物資……雕塑再現了當年活躍在朝鮮戰場上的“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的場景。96歲的原綏化機務段183號機車司機宋貴榮對此感觸頗深:“白天進山洞躲避,晚上罩上防空簾運輸,我們運送的不僅是軍需物資,還是戰爭勝利的希望。”
千條萬條,運輸第一條。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期間,所需軍事物資和幾十萬大軍的給養全部仰賴國內供給。敵人妄圖憑藉空中優勢,切斷我軍後勤補給線。在敵人狂轟濫炸下,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和來自全國各地的鐵路職工堅守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信念,用血肉和生命保證鐵路暢通。
1951年8月開始,美軍發動“絞殺戰”。僅朝鮮新安州、價川、西浦小小的三角地,美軍投入的飛機就超過900架;在100多公里範圍內,每天出動飛機200多架次、投彈3萬多枚,有些鐵路地段幾乎每2米就有一顆炸彈。面對這樣的槍林彈雨,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和鐵路職工不怕犧牲,以勇敢和智慧為前線的戰士們提供堅實的支援保障。
為防止敵人襲擊,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和鐵路職工採取了一系列防範措施:白天在洞內待避,趁夜間抓緊運行,發現敵機時,迅速把列車開進就近山洞;把機車、車輛、宿營車進行偽裝,將司機室全部用黑布帘子裹起來,防止夜間運行焚火作業露出亮光來;在列車運行中,派一名休班乘務員在宿營車持槍站崗值班,宿營車就在機后第一輛,乘務員吃住全在宿營車上,若發現敵機立即鳴槍,司機聽到槍聲后,即刻採取緊急措施,同時充分利用雨雪天氣、敵機不能起飛的空當,日夜搶裝搶運。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鐵路東北工程總隊緊急將原來的鳳城至寬甸灌水鐵路延長修至上河口鐵路橋,與朝鮮定州至清水的鐵路接軌,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開闢了一條秘密運輸線。
96歲高齡的李德文老人,是當年往來於秘密運輸線的火車司機。回憶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老人激情滿懷:“我們創造了集體直達、分段倒運、片面運輸、合併運轉等一系列有效做法,創造了‘敵隨炸,我隨修,路隨通’的奇迹,徹底粉碎了敵人的‘絞殺戰’。”
這條秘密運輸線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通過車輛達21723輛,3萬多名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和大量軍用裝備物資由此進入朝鮮戰場,大量傷員經此轉運國內治療。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鐵路職工與朝鮮軍民一起搶修、搶建、復舊正橋128.88公里、便線便橋127.79公里、線路1003.3公里、車站股道161.13公里、隧道122座次、給水310站次、通信線路2.03萬餘公里,使朝鮮北部鐵路通車裡程由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時的107公里延長到停戰前的1382公里,建成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在美軍的狂轟濫炸下,“鐵牛”奔馳奮勇向前。中國人民志願軍急需的軍事物資、生活物資源源不斷地運抵前方。
談到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彭德懷曾這樣說過:“朝鮮戰場打勝仗,一半功勞歸前方浴血奮戰的同志,另一半功勞歸負責維護交通、保證供給的同志,他們也是在冒着敵人的狂轟濫炸,天天在拼搏呀!”
英雄讚歌慨而慷
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
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腿肚子不會抖,腰杆子不會彎,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壓不垮的!
1951年1月28日,連接滿浦、平元兩條鐵路幹線的大同江橋被敵軍炸毀,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和鐵路職工奉命搶修便橋。離休幹部黃立起回憶:“當時,白天敵機在上空盤旋襲擾,只能夜間施工。3月4日上午,剛進入工地,美軍4架重型轟炸機就從空中俯衝投彈,30多名戰友瞬間就被震塌的土方蓋在底下。敵機走後,我們瘋了一樣地挖開土方。然而一切都晚了,一具具遺體就那麼直挺挺躺在我們眼前。”鐵路抗美援朝博物館館長解本勝說:“每一公里的鐵路,就犧牲一名戰士。鐵路有多長,就犧牲多少戰士。鐵路是由鐵道兵和鐵路職工的鮮血建成的。”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極不對稱的較量。敵強我弱,裝備落後,缺衣少糧……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和鐵路職工穿越槍林彈雨?是什麼樣的精神鼓舞中華民族歷經血與火的考驗?
答案,在被鮮血染紅的金達萊花里,在從戰場凱旋的老兵記憶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曆經70餘載風雨而愈發燦爛輝煌的史冊里。
聽,歷史所啟示的偉大真理激蕩時空: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這是和平的勝利。在抗美援朝紀念館里,一輛英雄機車將歷史永遠定格:1952年7月12日深夜,1115號機車冒着濃煙沿軌道從朝鮮定州向陽德衝刺。身後,3架敵機瘋狂地投下十幾枚炸彈,頓時軌道上被炸得火光衝天。司機長李國珩指示副司機帶着司爐,向火室里不停地添煤,加上快檔,拉開氣門。只見列車煙筒如火山噴發一般,冒着翻滾的濃煙,隨着火車加速留下一條長長的煙幕。待到形成濃煙帶后,李國珩隨即命令大家停止添煤,同時關閉火車氣門,如此一來濃煙消失。
當晚,李國珩駕駛1115號列車同3架敵機周旋了2個多小時,最後順利衝破封鎖,駛進陽德。此時,列車上的“寶貝”揭開神秘面紗,原來是一架架火箭炮,它們正是上甘嶺戰役急需的利器。當年駕駛機車奔馳在朝鮮戰場的佳木斯機務段退休司機張成萬談到這段歷史,語氣堅定地說:“當時,夥計們都有一個信念,開好軍用列車才能保衛祖國,把敵人打跑了,咱們的小家才能有太平日子過!”
——這是正義的勝利。1951年8月下旬的一天,漁波站通向平壤的通信線路突然被炸斷,而此時,站內正停着一列準備開往前線的彈藥車,急得值班站長來找電話所想辦法:“電話不通,與平壤聯繫不上,列車無法開行,這可怎麼辦?”哈爾濱電務段話務員丁淑芬急中生智,接通了鄰站石岩站的閉塞電話:“石岩站!我是漁波站,這裡的電話線路被炸斷,請協助‘接力’通話……”於是,他們通過“接力法”,一站一站地將信息傳到了平壤站調度所,使滿載彈藥的軍用列車從漁波站順利開出,向前線飛馳而去。不滿20歲的丁淑芬在日記中寫道:“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幸福,要勇敢地戰鬥,把自己鍛煉成一個鋼鐵戰士。”
——這是人民的勝利。參加抗美援朝的鐵路職工在前線浴血奮戰,後方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愛國主義教育運動。1951年6月21日,中長鐵路管理局發出了開展愛國捐獻運動的通知,號召捐獻飛機5架。廣大鐵路職工、家屬積極響應,有的從省工、超軸獎金中拿出錢來,有的每月捐獻1天工資,共捐獻人民幣141億元(第一套人民幣舊幣),超過計劃40%。職工內部還訂立了愛國公約,為了支援朝鮮前線,努力超額完成運輸生產任務。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抗美援朝期間,先後赴朝參加搶修搶運工作的鐵路職工達42008人,鐵道兵團大部分兵力赴朝參戰,搶修搶建鐵路,有3231人光榮負傷,1705人壯烈犧牲;在朝鮮參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和鐵路職工最多時達15萬餘人。
薪火傳承永向前
10月23日,高延春、傅殿松作為抗美援朝老同志代表,參加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
“剛上去查看情況,那箱炸彈就炸了,把他兩條腿都炸飛了。”說起同事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作出的犧牲,90歲的高延春老人禁不住哽咽。高延春是原丹東鐵路分局的職工,1951年隨單位到抗美援朝前線修鐵路。
今年88歲的傅殿松曾參加了金城反擊戰,這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次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他所在的部隊肩負了突破敵人前沿陣地並向縱深穿插的光榮任務。過程中,老人被彈片擊中右臂。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不怕犧牲、勇於奉獻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鐵路職工,才換來了今天的和平與繁榮。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的幾十年內,我國鐵路事業快速發展,路網密布、高鐵飛馳,旅客出行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成為指引鐵路人開創美好未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抗美援朝精神在鐵路鮮明地體現為“始終聽黨話、永遠跟黨走”。國家哪裡有需要,鐵路就延伸到哪裡,鐵路人就到哪裡去。
今年春天,面對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鐵路人聞令而動、英勇作戰,再次彰顯了非常時期的“鐵”之擔當。
關閉車站離漢離鄂通道、減少旅客列車開行、取消退票費、進出站測溫、實行分散就坐……一道道站車防控指令迅速下達,一條條鐵路防疫措施有力有效。
車輪滾滾,運送物資,奔馳不息,助力抗疫。一批批醫護人員、醫療設備、生活物資通過流動的鋼鐵大動脈馳援湖北,為抗疫前線送去了希望和“彈藥”。
“點對點”開行復工專列,加大企業原材料、電煤運輸,中歐班列馳援國際抗疫,鐵路不僅為復工復產注入活力,而且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了強大動力。
七八月份,我國出現1998年以來最嚴峻汛情,全路廣大幹部職工再次展現鐵一般的作風,聽黨指揮、奮勇作戰。幹部職工“跑步”到崗、全員值守,查險情、除隱患、保安全,築起一道道沖不垮的紅色堤壩。
從長江流域到淮河流域再到東部沿海,從高山深澗到江河湖畔再到偏遠小站,幹部職工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全力以赴打好、打贏鐵路防汛救災和運輸安全這場硬仗。
敢於鬥爭、敢於勝利,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光彩。
今天,在橫貫我國東西的隴海鐵路線上,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大橋,它就是以登高英雄楊連第名字命名的楊連第大橋。70多年前,楊連第不懼生死,登上40多米高的橋墩裝炸藥,通過爆破百餘次修復橋墩頂面,為修復隴海鐵路8號橋創造了條件。
33歲那年,楊連第在搶修清川江橋時被彈片擊中頭部,犧牲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被中國人民志願軍追記特等功,授予“一級英雄”稱號,鐵道部將隴海鐵路8號橋命名為“楊連第橋”。
洛陽工務段楊連第橋隧工區的職工正是守護這座“英雄橋”的護橋人。60多年裡,這裡的職工換了三代,但英雄的旗幟從未褪色。他們繼承和發揚楊連第“登高精神”,精檢細修護衛大橋安全,橋樑設備優良率一直保持在100%。
“我父親抗美援朝時被炸傷手臂,治療時還念念不忘開火車的事。”
“老爺子特別懷念一起戰鬥過的戰友,我要像他那樣努力工作,為鐵路作貢獻。”
“我爺爺冒着槍林彈雨、飛機狂轟濫炸在清川江搶修鐵路,這是他一輩子的驕傲。”
這些動人的講述來自一線鐵路職工。70年前,他們的爺爺、父親扛槍上前線,修鐵路、運物資。如今,這些新一代的鐵路人踏着先輩的足跡,聽着英雄的故事投身鐵路建設,在各自的崗位上接續奮鬥,成為抗美援朝精神新的傳人。
“毛澤東號”“朱德號”“鐵牛號”……抗美援朝時期,它們是開赴前線輸送戰備物資的英雄機車,和平年代,它們是馳騁運輸一線的模範機車。
“毛澤東號”機車安全走行超1100萬公里,“朱德號”機車多次參與運送防疫物資;換型后的“黃繼光號”機車安全正點牽引中歐班列476列。技術在變、車型在變,始終不變的是鐵路人的紅色基因,是對黨忠誠的奉獻精神。
70年前的昨天,十多萬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和鐵路職工鑄就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鋼鐵運輸線,取得了可歌可泣的偉大勝利。
70年後的今天,鐵血精神永傳、初心始終不忘,世代賡續的紅色基因激勵鐵路職工繼續奮勇前進,向著新的勝利,前進!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