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笛響徹大涼山

5633/5634次列車運行在成昆鐵路上。余培胤 攝

■製圖 劉坤弟

金秋十月,穿行於成昆鐵路上的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車”,猶如綠色鐘擺一樣,在大小涼山腹地不知疲倦地從這頭擺向另一頭,為沿線被大山阻隔的村落送去生機。
這趟“慢火車”穿越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從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普雄站到攀枝花站,行程353公里,途經26個站所,串聯起國家級貧困縣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也為連接大山內外的世界搭起了橋樑。
5633/5634次列車1970年起開通運行,經過的涼山州大部分地區交通條件落後。這趟全程票價25.5元、最低票價僅2元的“慢火車”已成為沿線彝族老鄉改變命運的“夢想車”、美好生活的“致富車”、開進心窩的“連心車”。無數人坐火車去讀書、趕集、打工、嫁娶……這趟“慢火車”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在老鄉們的心中烙下了獨特印記。
改變命運的“夢想車”,在近與遠中見證幾代人成長
10月14日,距離西昌市區5公里的喜德瓦爾學校迎來了國慶中秋假期后的第一次月考。前幾天,住在成昆鐵路沿線的上千名學生從離家最近的站所登乘“慢火車”,返回學校。在孩子們眼裡,這列綠色的火車早已成為他們的“校車”。
出了火車站,學生們轉乘11路公交車回到學校。天色漸暗,副校長李長義早早地等在學校門口,迎接第一批學生歸校。這個坐落在瓦爾山下的學校依山傍水,佔地面積50畝。學校2000多名學生中,就有近1300名家住在喜德縣城的各個鄉鎮,靠着“慢火車”上下學。
李長義也曾是個搭“慢火車”求學的學生,在老家喜德縣和就讀的西昌學院間往返。“那時登上‘慢火車’,就有了家的感覺。”李長義對“慢火車”的到站時間如數家珍,“過去是中午12點到,最後改成下午2點多到。”為方便學生乘車,學校根據5633/5634次列車的開行時間確定放學時間;鐵路部門如果調整運行時刻,也會主動通知學校。
14歲的彝族姑娘阿育阿呷從喜德站登上這趟“慢火車”。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接受教育,阿育阿呷的母親在喜德縣城租下一套房子。她說:“離火車更近了,孩子上學也就更方便了。”每次上下學,在八年級重點班就讀的阿育阿呷都會和夥伴們一起上車,一起在車上看書、寫作業。在“慢火車”上,她還見過來車上採訪的外國記者。阿育阿呷說,她的夢想是當一名人民教師。“如果能回到學校教書,那當然是最好的。”說著,她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李長義說:“從喜德到西昌,‘慢火車’的票價只要5元錢,坐汽車要30多元錢。學校里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學生有700多個,對他們來說,節省下來的錢能讓他們多買一支筆、一本書,也離夢想更近一步。”
彝族學生爾古木且來到二樓的教室,熟練地把手電筒交給班主任老師充電。他家住在離火車站十幾公裡外的偏遠小鎮,放學乘坐“慢火車”到站后,還需要步行很長時間才能到家。因此,手電筒成了他回家的必備品。
近10年來,一批又一批孩子從喜德瓦爾學校畢業,走出大山,到城市就業、成家。學校培養了孩子們的心智、能力,而5633/5634次“慢火車”則最早打開了孩子們的眼界,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夢想的種子。
美好生活的“致富車”,在快與慢中實現奔小康願景
開行50年,“慢火車”像一抹希望綠點綴在山谷深林,而車廂內卻有隨着四季更替的五彩斑斕——春季,紅彤彤的櫻桃是彝族老鄉捧在手裡的“明星產品”;初夏,是蕨菜、青崗藤、蒲公英收穫的季節,車內葯香悠悠;8月,紅皮馬鈴薯帶着泥土芬芳登上車廂;10月,深紅色的大涼山蘋果令人沉醉……
10月13日8時10分,阿苦拉古從樂武站踏上5633次“慢火車”,與他一同上車的還有40多位彝族老鄉,在他們的大背篼和蛇皮袋裡,有土豆、魔芋等農作物,也有土雞、土鵝等家禽。這一趟,他們準備坐着火車到喜德、冕寧、西昌這些大點兒的地方,把自家的“寶貝”賣個好價錢,再買點麵粉、菜油等生活必需品回家。
車廂里幾乎都是彝族老鄉。大家嗑着瓜子,吃着土涼粉,熱絡地聊着天。55歲的阿苦拉古是喜德縣樂武鄉人。幾年前,他在家門口開了一間小賣部,通過“慢火車”進貨。此後,他家的生活逐漸富足起來。今年,他準備在喜德蓋個房子。“生活變好了,就想去大點兒的地方。”
這一天,48歲的阿的伍呷工作結束后從桐子林站搭上5634次“慢火車”準備回冕山站。“背水泥、背沙子,一天兩三百塊工錢。”憑藉勞力,阿的伍呷和當貨車司機的丈夫一起拉扯大了1個兒子、3個女兒,這趟車是她多年來外出務工的“打工車”。阿的伍呷的手機里存着大女兒阿加約哈一年前的錄取通知書,她相信,通過接受教育,就讀於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的大女兒,將來會有着與上一輩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慢火車”路過沙馬拉達站,可以看到不遠處的山坡上是成片的花椒林。花椒林的主人叫吉克爾正,是沙馬鄉火把村裡有名的“花椒大王”。每年夏季,吉克爾正一家將成熟的花椒採摘下來,用四五個背篼裝上一兩百公斤的花椒,馱上5633次“慢火車”,送到冕寧、喜德的市場上賣掉。他常念叨:“多虧了‘慢火車’,我的花椒才運得出去。”
十幾年來,吉克爾正偏愛票價不到10元的“慢火車”。坐汽車的話,一個人加上幾百公斤的貨物,光路費就要200多元錢。
今年,吉克爾正收穫了2000多公斤的花椒,加上賣豬、賣雞的萬餘元錢,吉克爾正一家一年能有五六萬元的收入,足以供養4個孩子和1個老人。他說,穿越大涼山的“慢火車”,是他的“幸運列車”,也是當地人的“致富車”。
開進心窩的“連心車”,在新與舊中見證大涼山變遷
10時38分,5633次列車在冕寧站停穩,剛剛下車的彝族老鄉急忙朝着火車站外的市場走去:“要早些去咧,佔個好攤位。”位於西昌市、喜德縣和冕寧縣交會處的冕寧站可謂是“慢火車”的貨物集散中心,每天都有上百人帶着自家農作物和農副產品從沙馬拉達、新涼等地上車,再轉到冕寧市場上售賣。賣完貨物后購買了飼料、化肥等物資的彝族老鄉又搭乘5634次列車返家。
15時15分,堆放着大量貨物的冕寧站站台變成了“貨站”。為了讓人和貨物及時上車,車站安排貨物提前擺放進站台。“趕上火把節、彝族年等重大節日,一日能上下貨物1000餘件。”在冕寧站工作了20多年的車站值班員寧興富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場景。
大量的貨物流轉反映着彝族老鄉生活朝着更好的方向轉變,寧興富也同時見證着彝族老鄉們的變化:“老鄉們現在越來越‘潮’了,年輕人衣着鮮亮,車廂里大家都用手機發微信、刷微博、刷抖音。”
在26歲的彝族列車員俄木日古看來,不光是彝族老鄉們的生活水平日新月異,“慢火車”從車到站,從內到外也都發生着改變。“跟小時候我坐過的‘慢火車’比變化太大了。車裡隨處可見精心打造的彝族特色標識,還有彝、漢雙語廣播。車廂拆除了8節硬座車廂兩端的三排座椅和兩個茶几,老鄉們可以堆放農作物。車上還設置了一節‘家禽牲畜’行李車廂,讓老鄉們的雞、鴨、鵝、豬也有了‘專座’,家禽與旅客不再在同一個空間里‘打擠’。”
近年來,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還投入大量資金,採取多項舉措改善大涼山沿線小站的設施設備狀況。在普雄站,鐵路新建了旅客地道和風雨棚;在沙馬拉達、聯合鄉等小站,有了嶄新的沖水衛生間;在冕寧等多個客運辦理站,新增了30多台自助售(取)票機。
在成昆線服役的50年裡,“慢火車”漸漸開進了沿線百姓的心窩裡,成為一趟鐵路與彝族群眾的“連心車”。
2019年,守護了“小慢車”24年的列車長阿西阿呷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當年10月1日,阿西阿呷受邀參加了國慶閱兵觀禮儀式。接受採訪時,阿西阿呷滿懷深情地說出了鐵路人和沿線老鄉的心聲:“成昆鐵路上開行的‘小慢車’是民族團結的象徵,希望扶貧列車能一直開下去!”
小檔案
普雄至攀枝花5633/5634次“慢火車”於1970年開始開行,運行於成昆鐵路,設置12節載客車廂、1節家禽牲畜行李車廂。全程運行353公里,最高票價25.5元,最低票價2元。列車每天7時10分從普雄站發出,17時24分到達攀枝花站;次日9時40分從攀枝花站發出,19時02分到達普雄站。列車穿行於大小涼山腹地,穿越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停靠26個站所,是方便彝族老鄉生活的“趕集車”“致富車”“希望車”“求學車”。
列車運行線路:普雄站、上普雄乘降所、爾賽河乘降所、尼波乘降所、樂武乘降所、紅峰乘降所、沙馬拉達乘降所、瓦祖乘降所、鐵口乘降所、新涼乘降所、聯合鄉乘降所、喜德站、冕山乘降所、冕寧站、月華站、西昌站、西昌南站、德昌站、樂躍乘降所、蒲壩乘降所、永郎站、彎坵乘降所、米易站、棗子林乘降所、桐子林站、攀枝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