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濟鐵路連雙城 共賞齊魯風采

趵突泉。姜艾勇 攝

五四廣場夜景。李驊霖 攝

嶗山風光。武孝君 攝

青島站外景。周 委 攝
連接省會濟南與東部海濱城市青島的膠濟鐵路,是齊魯大地上的第一條鐵路線。1904年建成通車的膠濟鐵路,距今已有116年的歷史。
2018年,膠濟鐵路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作為省內運輸的大動脈,膠濟鐵路見證了齊魯百年來的變革與發展。
底蘊深厚的“泉城”濟南
“山連嵩岱,疆分齊魯,濟南自古多奇月。”詞人沈伯文這樣形容濟南。
濟南坐落于山東省中西部,南眺泰山,北跨黃河,位於齊文化和魯文化的分界處。加之京滬、膠濟兩條重要鐵路線在此交會,濟南可謂齊魯腹地的中心城市。
濟南又被稱為“泉城”,其泉群眾多、水量充沛,是一個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館,其中“七十二名泉”之說更是流傳甚廣,僅在老城區內就有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個泉群,且城內還分佈着大大小小100多處天然甘泉。
泉群之中,最著名的當屬擁有“天下第一泉”之稱的趵突泉。趵突泉的“趵突”二字取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在時稱齊州的濟南任知州時所作的《齊州二堂記》,文中記載:“自(渴馬)崖以北,至於歷城之西,蓋五十里,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趵突泉泉池開闊見方,水質碧綠清澈,池中央三個泉眼噴涌不息,得益於其常年18攝氏度左右的恆溫,即使在冬天,趵突泉泉水亦不結冰,水面薄霧繚繞,即為濟南人口中的“雲蒸霧潤”。
其實,濟南的泉更多隱秘在街巷與百姓家中。蜿蜒的衚衕連接街巷,撬開一塊青石板,或許就有泉水冒出。城中隨處可見的柳樹垂下長長的枝條,隨風在水面上畫出波紋,正如晚清作家劉鶚在《老殘遊記》中描述的:“進得城來,但見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
歷史悠久的“鳶都”濰坊
從濟南出發,沿膠濟線約一個小時的動車車程,便會到達“世界風箏之都”——濰坊。濰坊位於山東半島西部,處於膠東經濟圈的中心位置,北臨濱海,南依沂山。
說到濰坊,人們最先想到的便是風箏了。作為風箏的發源地,濰坊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鳶都。因其歷來發達的傳統手工業以及深厚的文化積澱,濰坊自明清時便以“二百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名揚天下,也因此擁有“南蘇州北濰縣”的美譽。每年的4月20日至25日,濰坊都會舉行國際風箏節。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風箏,從五顏六色的巨型烏賊、卡通人物到國粹川劇變臉,似乎只要給濰坊人幾根木條和一張紙,他們便可以憑藉想象力把風箏重新定義。
除了風箏節,世界風箏博物館也成為了濰坊的文化地標。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於1988年正式竣工開放,總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是我國第一座風箏藝術類專業博物館。館內大小展廳共12個,從公元前5世紀的“魯班風箏”到現代各種樣式的風箏,藏品達1300餘件。
來到濰坊,不妨再去臨朐爬一下沂山。沂山古稱“海岳”,地處濰坊、臨沂、淄博三地交界處,海拔1031米。沂山雖地勢不高,但因其雄偉峻拔的奇石以及秀麗的風光,素有“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的說法。
坐落於沂山東麓的東鎮廟,是古時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祭祀朝拜的第一站,因此留下了大量碑碣。據統計,東鎮廟目前已有360多方碑碣,其中御制碑文有40多幢,形成了氣勢恢宏的東鎮碑林。
通過步雲棧道,穿過層層掩映的林木登上玉皇頂,茫茫雲海就在腳下。傍晚,天邊的霞光與蔚藍的天空相接,雲霧繚繞,宛若仙境,才知所謂“魯中仙山”不是浪得虛名。
洋氣文藝的海濱之城
如果說濟南是底蘊深厚的州府,那麼青島則是一個洋氣活躍的海濱之城。
離開濰坊,沿膠濟線向東約一個小時的動車車程,便是青島。青島,舊稱“膠澳”,位於山東半島東南部,瀕臨黃海,素有“東方瑞士”之稱,這裡大概是許多文藝青年們嚮往的“理想王國”。
青島之旅從遊人們到達青島站的那一刻便開始了。這個始建於1901年的火車站,如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其主體由鐘樓和候車大廳兩部分組成,三個站房都是紅瓦黃牆,建築風格頗具特色。
出了火車站,走幾步便可見到海。“青島之美不在山而在水”,看海是來青島繞不開的一站。湛藍的海水波光粼粼,廣闊無垠的海岸線一直延伸到天邊。在彎如月牙的青島灣,忽地探出一道棧橋,棧橋盡頭是一座二層八角涼亭,名曰回瀾閣。亭身由24根紅漆柱子支撐,以彩色琉璃瓦覆蓋。順着閣中樓梯登上,便可以全方位欣賞青島灣的美景。
青島的路是窄瘦的、蜿蜒的、高低錯落的,路兩旁的樹是蔥鬱多姿的。走在八大關景區,碧桃、海棠、雪松、法桐、銀杏,低矮茂密的樹枝從道路兩旁伸展交錯——春季芳菲如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臨風颯爽、冬季鬱郁蒼蒼,再加上路邊一幢幢匯聚了20多種建築風格的小別墅,八大關因其獨特的面貌而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同時也是最能體現青島風情的地方。
在青島,一句帶着“海蠣子”味的方言“哈啤酒,吃蛤蜊”是人們心照不宣的默契。青島啤酒風味純凈協調,落口爽凈,帶着淡淡的酒花和麥芽香。傍晚,開一瓶冰涼的青島啤酒,先混着綿密的白沫喝上兩大口,再來一盤有着“島城第一鮮”之稱的蛤蜊,工作一天的疲憊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青島的文藝氣質歷來對文人墨客有着神秘的吸引力,老舍、聞一多、沈從文等眾多文人都曾在這裡留下溢美之詞,其中最愛青島的當屬梁秋實:“我雖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兩粵,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去的地方應推青島。”
奔流向東的黃河和一條百年膠濟鐵路串起了一座座城市,同在齊魯大地綻放異彩。
景點介紹
●芙蓉街
芙蓉街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是泉城濟南的一條特色老街和小吃街,曾是濟南最繁華的地方。芙蓉街因其街上有“芙蓉泉”而得名。芙蓉街全長432米、寬4.6米,商戶眾多,各種小吃琳琅滿目,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
●五四廣場
五四廣場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佔地面積10公頃,因五四運動而得名。五四廣場分南北兩部分,火紅色的標誌性建築“五月的風”雕塑呈螺旋上升的形狀,是新世紀青島的標誌性景觀之一。五四廣場周邊的主要景點還包括濱海公園、廣場噴泉、奧運會場等。
●嶗山風景區
嶗山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古時又稱“鰲山”,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最高峰名為“巨峰”,海拔1132.7米,峰頂面積約1.5平方公里。作為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嶗山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稱,當地還流傳有“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