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鑄就天路之魂
從青海西寧蜿蜒西去,穿越世界屋脊直抵西藏拉薩……這條鋼鐵大道連通青藏兩省區,由此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歷史,為藏區人民打開了一扇通向幸福的大門。
青藏鐵路開通運營14年來,為沿線地區注入了快速發展的巨大活力,為沿線各族群眾帶來了更好的出行體驗、更多的就業機會,極大地改善了百姓生活條件、改變了地區社會面貌,成為一條舉世矚目的發展路、團結路、幸福路。
跨越建設難關,開創運營典範
“有昆崙山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一位叫保羅·索魯的旅行家曾經這樣斷言。然而,青藏鐵路的建設者們依靠智慧與勇氣,破解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和生態脆弱三大難題,創造了“天塹變通途”的人間奇迹。2006年7月1日,全長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里程最長、環境最為惡劣的高原鐵路。
青藏鐵路建設不易,運營管理則更加考驗鐵路人的勇氣與智慧。開通運營14年來,青藏鐵路人堅持不懈強化安全管理基礎,全面增強青藏鐵路安全保障水平和運營效率效益,研究構建了具有青藏鐵路特色的安全管理體制,開創了世界一流高原鐵路運營管理的優秀典範。
堅持以打造“智慧天路”為目標,青藏鐵路持續加大科技開發和技術創新力度,在全路率先實現運輸調度集中指揮系統全覆蓋,建立大風、行車、安全綜合信息視頻監控系統,在高寒多雪的青藏鐵路格拉段多個車站安裝道岔自動融雪裝置,完成了該段鐵路無縫線路換鋪和擴能改造工程,推進Wi-Fi系統入站上車,逐步實行電子客票,實現了“天路”的數字化、遠程化、信息化、智能化。同時,青藏鐵路凍土區段建立了76個路基長期監測系統斷面,保證多年凍土路基始終在可控狀態。如今,青藏鐵路列車穩定運行時速為100公里,創下世界凍土鐵路時速之最。
為保護青藏鐵路沿線脆弱的生態環境,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從水污染防治、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環境監測等各個環節規範環境保護管理,完成青藏鐵路綠化里程705公里,設置26處野生動物遷徙通道,在雪域高原譜寫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助推經濟發展,開啟幸福生活
物流產業方興未艾,鐵路貨站一派繁忙,區域文化繁榮發展,對外交流絡繹不絕……統計數據顯示:青藏鐵路全線開通運營以來,共發送旅客2.53億人次,運送貨物6.44億噸。猶如閃亮的利劍,青藏鐵路擊破了青藏兩省區經濟發展的交通屏障,譜寫出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時代篇章。
以服務青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青藏集團公司把握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新機遇,不斷深化路地溝通合作、路內區域合作、路企戰略合作,實現了進出西藏貨物運量大幅提升,為青海和西藏實施“全面開放帶動戰略”提供了強大的運力支撐。
打造那曲、雙寨、拉薩西等集鐵路、公路、倉儲、配送於一體的多式聯運示範性物流園區;開行“唐竺古道號”“崑崙號”等品牌列車,打造“大美青海服務台”“五彩哈達服務中心”等一批極具特色的客運服務品牌;開行扶貧公益性“慢火車”,設立列車扶貧專櫃和農副產品展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青藏鐵路持續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藏鐵路不僅給青藏兩省區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而且給沿線農牧區發展帶來了巨大商機,很多鐵路沿線的群眾都瞄準了青藏鐵路運輸市場的巨大潛力,紛紛吃上“鐵路飯”。沿線農牧民新建的家庭旅館、藏式餐廳、運輸公司、農家樂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沿線百姓因此增收致富,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14年來,青藏鐵路已成為青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讓越來越多的各族人民群眾享受到鐵路帶來的幸福生活。
增進民族感情,凝聚復興力量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祖國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女歡聚一堂……”正如這首廣為傳唱的《天路》所歌頌的那樣,青藏鐵路對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極大地促進了西藏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架起了一座民族團結的連心橋。
青藏鐵路建設期間,沿線各族群眾紛紛投身鐵路建設事業,鐵路建設單位主動與當地政府開展互動互助活動,促進了民族團結。隨着青藏鐵路的開通運營,第一代藏族鐵路職工群體也在逐漸成長,大批藏族鐵路先進人物不斷湧現。1979年出生的洛松次仁就是其中一員,他是全路唯一一名藏族動車司機。
出生於西藏昌都左貢縣牧區的洛松次仁,2000年考取了雲南昆明鐵路機械學校,2003年畢業後來到西寧機務段任機車乘務員,2017年成為全路唯一一名來自牧區的藏族動車司機。
奮鬥成就幸福之夢,團結鑄就天路之魂。這條神奇的雪域天路如春風化雨,無聲地浸潤着雪域高原,改善着各族群眾的生活,讓西藏這片神奇的土地愈加美麗,為雪域高原的美好未來插上了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