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牛勁的“牛人”和牛兒們

勉縣漆樹壩鎮唐家壩村肉牛養殖基地。劉 翔 攝

唐家壩村紅永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張紅永養殖的第一頭肉牛“一撮毛”。李小剛 攝
“十幾年前,我‘嫁’給媳婦時,咋都不相信自個能發家致富。說到底,還是幸虧遇到了比我更倔的‘牛人’們。”說這話的,是38歲的張紅永,他推着一車高丹牧草走進牛棚。聽到聲音,牛兒們齊刷刷轉頭,大牛角伸出牛欄,抻長脖子哞哞大叫着。
張紅永信服的“牛人”們,是兩任鐵路駐村扶貧第一書記楊曉明和秦海斌。9月上旬,筆者沿着盤旋山路,來到秦嶺海拔1200米處、勉縣漆樹壩鎮唐家壩村的一個山坡上,聽張紅永講述他邂逅的“牛人”和牛兒們……
10多年前,張紅永把自己“嫁”給了鄰家女。
1982年,張紅永出生在唐家壩村的一間土坯房裡。由於家裡買不起燈油,他們只能砍山柴做成火把照亮。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他家才用上了電。
張紅永說:“那時,我們住在靠近山頂的一個坡地上。我父母是聾啞人,奶奶年紀大了,靠種糧食、養牛餵豬吃飽肚子。”
1990年,父親因病去世,張紅永走上了“倒霉”的打工路:在漢中修路,他連一床被子也沒有;在山西當礦工,下煤窯砸傷了腰;在浙江當焊工,兩隻眼睛被強光刺傷。到了娶媳婦的年齡,沒有一點積蓄,他就入贅當了上門女婿。
“我家和媳婦家是鄰居,結婚後,還能繼續照顧老母親,我挺知足的。”張紅永說。
2007年,張紅永不想再出去打工了,就回鄉創業,籌錢把家裡的一頭公牛換成了母牛,次年繁育出了一頭小牛犢。嘗到了甜頭后,他又買了新牛,到2016年,養了近20頭牛,又東挪西借湊了3萬多元,蓋了一個簡易牛棚。
然而,曾經的他,一聽扶貧幹部摩托車爬山的聲音,就躲得遠遠的。
2016年,作為鐵路定點扶貧單位,西安機務段第一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楊曉明和工作隊來到唐家壩村。楊曉明發現,這個海拔偏高的小山村坡地多、秸稈多、牧草多,牲畜患傳染性疾病少,如果發展養殖業,占齊了天時和地利,唯一缺少的就是養牛人。
楊曉明和村幹部第一個想到了張紅永。可是,當他們提出建合作社、養進口肉牛時,卻碰了壁。張紅永一口回絕:“我養的是土黃牛,賣不上價,還欠着債,和你們合作不了。”
那段時間,一聽見楊曉明摩托車上坡的聲音,張紅永就躲了起來。
一個不願見、一個偏要見,張紅永倔、楊曉明更倔。在和隊員們“三顧茅廬”后,楊曉明終於了解了張紅永的想法:一怕資金不足,二怕自己養不好進口肉牛,要是養砸了,連累其他人欠下債務。
對此,楊曉明邀請勉縣畜牧中心專業人員到唐家壩村,講解養殖技術;聯繫漢中市農業局,自己掏培訓費,和張紅永一起到西鄉縣肉牛養殖基地學習,一一打開了張紅永的心結。
2017年3月,唐家壩村紅永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張紅永成了村裡的產業脫貧帶頭人。
不久,在鐵路駐村幹部幫扶下,合作社獲得了國家30萬元扶貧資金。為吸引村民參與進來,楊曉明在村裡張貼告示、放映肉牛養殖視頻,讓村民了解養牛能脫貧致富。
然而,由於沒見到實實在在的紅利,剛開始村民們沒人願意加入。對此,楊曉明一家家走訪貧困戶,發動村民養牛。
張紅永說:“我真服了楊書記,比牛都倔,一次次上門做工作,給大家算賬:養了肉牛,不影響農活,每年還有分紅。”
2018年,村裡61戶貧困戶加入了合作社。
也是這一年,楊曉明卸任了,他對張紅永說:“我會常回來,看看你給大家分了多少紅利。”
那天,兩人出村口的時候,張紅永不說話,悄悄瞄了眼楊曉明。他看見個頭一米八三的楊曉明繃著嘴巴,眼淚在眼眶裡打着轉。
送走老朋友,張紅永有些失落。回到牛棚,他撫摸着雪白溫順的“一撮毛”,獨自傷神。“一撮毛”是頭純種的“夏洛萊”肉牛。早在2009年,張紅永就聽說養外國品種的肉牛能掙錢。他咬牙賣掉自家一大一小兩頭土黃牛,東挪西湊添了2000多元,買了頭“夏洛萊”。這頭牛的頭頂長着一堆長絨絨的牛毛,張紅永就給它起了名字,叫“一撮毛”。
花了大代價,也帶回了好效益。“一撮毛”一年生一個小牛犢,到現在牛棚里還有9頭它的後輩,“一撮毛”成了村裡“夏洛萊”肉牛的“老祖”。今年初,有人出3萬多元想買走“一撮毛”,張紅永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正因為知道養‘洋牛’成本高,當初我才不敢接帶頭養牛的活,怕辜負了鄉親們的期望。後來,我們辦起了合作社,‘洋牛’養起來了,品種有‘夏洛萊’,還有‘安格斯’‘西門塔爾’等品種。”張紅永說。
就這樣,一頭牛“養”出了一個帶貧產業。合作社給入股的貧困戶分紅,還為村裡的貧困人家創造領養牛犢等多個增收途徑。74歲的楊桂芳,兒子患有慢性病,以前在外做零工。後來,她領了一頭牛犢自己養,半年後牛犢被回購,賺了5000元。
唐家壩村第二任鐵路駐村扶貧第一書記是西安機務段幹部秦海斌。經過他多方申請和協調,2018年上半年,鐵路第一筆重點扶貧項目援建資金到位,用於擴建牛棚、購置養牛設備等。
“這麼多錢快把我砸暈了,心裡直發毛,得用這些錢‘生’出更多的錢呀,讓老鄉們都有錢賺。”張紅永覺得小康生活就在眼前,得牢牢抓住。
秦海斌和張紅永一起使牛勁謀發展,日夜兼程干。他們手繪建設草圖、建立帶貧益貧機制、配發高丹牧草種子,還帶動貧困戶種植,給肉牛提供飼料。
今年9月上旬,筆者來到了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援建的唐家壩村肉牛養殖基地:佔地1200平方米,年出欄肉牛100頭。幾位村民正用鍘草機、草料攪拌機在加工牛飼料。
紅永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每年靠租用養殖基地,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幫扶模式,向參與養殖的貧困戶分紅。
已經脫貧的村民周自華告訴筆者,去年,他在牛場務工、種植牧草共收入15000多元,領養了一頭小牛收入4000元,他感謝張紅永讓他在家門口脫了貧、掙上了錢。
“現在,村裡有五種肉牛養殖帶貧模式,貧困老鄉從認養母牛、領養牛犢、種植牧草、土地流轉、長短期務工中任選一種,都可以脫貧致富。”秦海斌羅列了一組數字:去年,61戶貧困戶認養母牛分紅79300元,11戶靠領養牛犢收入44000元,22戶種植牧草增收21408元,8戶通過長短期務工增收11950元,9戶靠流轉土地增收10230元。
張紅永說:“我現在是為了全村人忙活,日子過得特別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