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變通途 “渝”路更暢快
從衛星地圖上看,四川盆地的東部有多條山脈南北延伸。這裡被稱為“川東平行嶺谷區”,重慶就坐落於這幾條山脈之間。西有華鎣山,東有巫山,北有大巴山,南有大婁山,重慶被重重大山包圍。
翻開鐵路地圖,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重慶是西南地區多條鐵路的交會點,西有成渝鐵路、成遂渝鐵路、成渝高鐵,東有渝懷鐵路、渝利鐵路、渝萬高鐵,北有襄渝鐵路,南有川黔鐵路、渝貴鐵路。重慶旅客乘坐高鐵列車在12小時內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重要城市,重慶貨物通過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可直達歐洲、東南亞等地區。鐵路讓“山城”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千山變通途,“渝”路更暢快。縱橫的鋼軌不僅改善了重慶的交通條件,而且加速了重慶的經濟社會發展。在鐵路助推下,“山城”通達八方、暢聯世界。
唱好“雙城記” 鐵路來助力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唱好“雙城記”,鐵路來助力。新中國成立以來,鐵路一直在成渝地區的交流和發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全線建成通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鐵路。通車后,成渝之間的時空距離更近了,沿線豐富的物產源源不斷地被運往全國各地,國民經濟快速恢複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成渝鐵路沿線年人均工農業總產值從通車前的183.2元提高到3218元。
2009年9月26日,D5122次列車從重慶駛出,向成都飛馳而去。這是重慶開出的首趟和諧號動車組,成渝兩地間的列車運行時間壓縮至2小時左右。重慶至成都首列和諧號動車組的開行,標誌着西南鐵路邁入動車時代,不僅為成都、重慶百姓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適的出行條件,而且加速了成渝兩地間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流動。
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鐵投用,這是西南地區首條時速達到300公里的客運專線,成渝兩地間的列車運行時間縮短至1.5小時左右。
10多年來,成渝兩地間動車組發送旅客數量接近2億人次。在成都求學多年的重慶市民李女士見證了成渝兩地時空距離的不斷拉近。她回憶道:“小時候,我和爸媽到成都玩,要坐七八個小時的火車,感覺成都特別遠。後來,我坐動車從成都到重慶只要兩個小時,現在坐高鐵列車只要一個半小時。感覺就像坐了一趟公交車,真的很方便。”
為進一步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兩地更深層次互聯互通,成渝中線高鐵的修建正式提上日程。未來,成渝兩地間的列車運行時間還將進一步壓縮。
高鐵通四方 庫區奔小康
9月4日,雨後的“山城”被薄霧籠罩,在石柱縣站售票窗口,車站售票員付瑜蓉正專心致志地為旅客服務。付瑜蓉是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黃水鎮人,深刻感受到了鐵路給家鄉帶來的變化:“火車來了,遊客也來了。現在我們那裡很多人從事旅遊業,收入不少,特別是夏天避暑高峰時酒店常常爆滿,老家人的腰包鼓了起來。”
石柱縣境內群山連綿、峰壩交錯,大山曾經擋住了百姓的出行路,也擋住了石柱的致富路。2013年12月,渝利鐵路開通運營,在石柱設置石柱縣站。自此,石柱實現了1小時通達重慶、3.5小時通達成都、5小時通達武漢,成為重慶東向通道的重要門戶。
石柱縣黃水鎮是重慶著名的避暑勝地。據付瑜蓉介紹,以前,很多人是從重慶市區自駕車或坐汽車到黃水鎮,單程最少要花費三四個小時,鎮里人流量較小。渝利鐵路開通運營后,每到夏日高溫時期,從重慶市區來避暑的旅客絡繹不絕,客流最高峰時接近8000人次。“我們這裡的暑運比春運還忙。除圖定的3對始發終到列車外,今年暑運期間又加開了3對始發終到列車。”石柱縣站客運副主任丁虹宇介紹道。
藉助高鐵東風,當地的經濟發展乘勢而上。在石柱縣站附近,新建的樓盤正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吟唱着“太陽出來羅兒,喜洋洋歐郎羅”的曲調,石柱人民昔日“不愁吃來郎郎扯匡扯,不愁穿歐羅羅”的願景已變為現實。
同是三峽庫區的萬州也正經歷着鐵路帶來的變化。2016年11月28日,三峽庫區第一條高速鐵路——重慶至萬州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全程運行時間約1小時30分鐘。萬州是最大的三峽移民區,三峽庫區有1/5的移民遷移到了萬州,渝萬高鐵的開通極大地方便了當地人民出行。凌先生一家都是三峽移民,現在凌先生在成都做生意,要不時回來探望母親。凌先生說:“以前從成都回來坐大巴或坐火車都要七八個小時,時間都花在了路上。現在高鐵開通了,從成都回來3個多小時就到了,方便得很,回來的次數都變多了。”
渝萬高鐵只是“打頭陣”,未來將有鄭渝高鐵鄭萬段、成達萬高鐵、渝西高鐵等多條高鐵會聚於此,萬州將迎來高鐵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在高鐵站外,萬州北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建成后將實現高鐵、地鐵、出租車、長途車無縫換乘,當地人民出行將更加便捷。
班列連世界 “渝”路好風光
9月1日10時,全國首趟重慶始發終到中歐班列跨境電商B2B專列駛出重慶團結村站,車上載着服裝鞋帽、日用百貨等跨境電商商品經阿拉山口出境前往歐洲。
自9月1日起,海關總署增加了重慶等12個直屬海關開展跨境電商B2B出口監管試點,“跨境電商B2B+重慶始發終到中歐班列+境外企業/海外倉”這一新模式大幅提升了出口企業通關時效,有效降低了通關成本和運營成本,為重慶外貿企業高效進入全球市場提供了新路徑。
曾經首趟重慶始發終到貨物班列在重慶團結村站始發開行;2017年,重慶始發終到中歐班列首次在兩江新區果園港開行,打通了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的“最後一公里”……
重慶始發終到中歐班列從重慶團結村站到德國杜伊斯堡全程最快運行13天,運到時間較海運的45天大大縮短,成本僅為空運成本的1/5左右。自首發以來,重慶始發終到中歐班列已發送3014列,返程2713列。
今年疫情期間,重慶始發終到中歐班列同樣交出了不俗的成績單。重慶始發終到中歐班列“中國郵政號”專列順利首發,意味着重慶將有能力承擔起疏運國際郵包尤其是中歐間國際郵包的重任;重慶始發終到中歐班列首次開行防疫物資專列,將86個標箱、貨值1343萬歐元的口罩、隔離衣、手套等防疫物資運往波蘭波茲南。今年以來,重慶始發終到中歐班列共計發送口罩、一次性手套、隔離防護服裝等防疫物資403車3856.4噸,到達立陶宛、德國、波蘭、愛沙尼亞、白俄羅斯等國家,為全力保障國際鐵路抗疫物資運輸安全暢通作出了貢獻。
7月初,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宣布,將支持重慶開展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範工程建設,這樣的城市在全國僅5個。馳騁在亞歐大陸的中歐班列正改寫中國對外開放的版圖,助力重慶建設成為內陸對外開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