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盤江大橋上的擺渡人

吳猛(左)和工友正在對橋樑進行全面檢查。

烈日中,吳猛汗如雨下。

崇山峻岭中的北盤江大橋。

吳猛(左)拉着工友韓興排的手小心翼翼地前行。
烏蒙山峭壁聳立,北盤江蜿蜒其中,地險天成。
在這天塹中,水紅鐵路北盤江大橋臨江飛跨,成為山裡人安全外出的天路。
為了守護好這道把天塹變為通途的“飛虹”,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曲靖工務段專門為大橋設崗定職。
在崇山峻岭間,守橋職工用辛勤的汗水譜寫出一曲奉獻之歌。
烏蒙山峭壁聳立,北盤江蜿蜒其中,地險天成。然而,天險阻不住交通,水紅鐵路(六盤水至紅果)北盤江大橋一橋飛架。多年來,臨江飛跨的長虹既是山間令人驚嘆的一道風景,又是山裡人安全外出的一條“天路”。
為了守護好這道把天塹變為通途的“飛虹”,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曲靖工務段專門為大橋設崗定職。
“一定要走鐵路兩邊的步行板,不能走枕木頭,更不能走道心。”這句話對守護大橋的韓興排而言,已經說了上千遍了。
韓興排是曲靖工務段發耳工務車間三家寨線路維修工區的一名線路工,他和同事郭明生常年駐守在北盤江大橋上,每天不僅要巡查大橋,而且要提醒過往的行人注意安全。要是遇到老弱病殘等特殊人群,他倆還要護送他們安全離開大橋,被附近村民親切地稱為“擺渡人”。
北盤江大橋是世界上第一座上承式推力轉體鐵路拱橋,是水紅鐵路最有代表性的建築,也是當地有名的風景點。大橋每天有近30趟列車通過,“鐵路迷”最愛的“網紅”小慢車就從這座大橋經過。
8月11日這天,郭明生家裡有事,工區臨時安排“95后”青年職工吳猛替班。2018年入路的大學畢業生吳猛是發耳工務車間發耳線路維修工區的一名職工,能吃苦愛學習的他主動申請和韓師傅一起守橋。
“很多人覺得守橋很輕鬆,其實真的好難!”順着橋樑中部檢查至橋頭,吳猛早已汗如雨下,“這個工作需要的不僅是較強橋路專業能力,還要有很強的責任心。”
“每天通過大橋的人多,特別是遇到趕集或村裡辦紅白喜事,我們就得特別小心,只要有人通過,我們都要反覆提醒!”韓興排說,“時間長了,我們與村民們漸漸熟悉。他們逐漸養成了一定的防範意識,知道火車來了該讓火車通過再走。所以,10多年來這裡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故。”
從橋頭遠遠望去,橋尾住着30來戶人家,據當地村民介紹,以前大家要繞6公里多山間小路才能出村,後來因為方便和安全,大橋漸漸成了出村的唯一通道。
北盤江上冬天風大、夏天炎熱,風大時吹得人站不穩,氣溫高時熱得人心慌氣短。不過,這些都不是最難的,韓興排說:“村子里有兩個70多歲的老人,腿腳不便、耳朵眼睛也不好使,每次護送他們過橋要40多分鐘,如果再遇上村子里辦事,難免讓人感到分身乏術。”
說著,韓興排狠狠地喝下一大口水,汗水已經濕透了衣服,“其實累點苦點都不怕,怕就怕那些喝了酒頭腦不清醒,也不聽勸阻的人。”這樣的情況不多,卻讓韓興排每一次都捏把冷汗。他說,去年3月初,一個酒醉的年輕人跌跌撞撞進入護欄且走上道心,當時火車已經從臨站發出接近預告,韓興排正好在大橋的另一端,他拚命地邊跑邊喊,終於趕在車來之前把醉漢安全地拖到線路旁的路肩上。
“多虧列車車速慢,加上大橋處於直線地段,視野好。”韓興排慶幸地說。他來守橋之前已經幹了20多年巡道工作,經驗豐富和處置得當讓他成了一個優秀的“擺渡人”和守望者。為了更好地守護大橋、守護村民,他一有機會就不厭其煩地向過橋人灌輸安全常識,警醒他們愛護自己、愛護鐵路。
據韓興排介紹,最多的時候一天有幾十撥人從橋上過。遇到這種情況,為了守衛安全、守護暢通,他們就會忙得從早到晚來回奔波,有的時候甚至飯都顧不上吃。
守護了鐵路半輩子,韓興排對安全始終保持着一種崇高的敬畏之情,今年52歲的他耐心細心地守護着大橋、守護着村民。守着守着,大山深處、北盤江上,他不知不覺成了深受村民喜愛的安全“擺渡人”。
本文圖片均由楊永全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