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技術高峰的“高鐵工匠”——記中車唐山公司鋁合金分廠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張雪松

張雪松在檢查數控設備。吳可超 攝
張雪松
1973年出生,中國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鋁合金分廠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高級技師,獲得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張雪松是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多年來,技校畢業、鉗工出身的他,積極學習數控維修、數控加工、可編程控制器、三維製圖等技術,現已成長為中國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高鐵列車製造現場的複合型技術專家。
身為高端裝備製造設備的“醫生”,張雪松完成技術革新109項,製作工裝卡具66套,撰寫工藝文件和操作指導書72項,改進進口工裝設備技術缺陷20多項,創造經濟效益300多萬元。
張雪松還獲得過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是黨的十八大和黨的十九大代表。
不能只是體力付出,而是要向世界先進技術發起挑戰
張雪松的父輩是鐵路職工,從小在車站生活小區長大的他,對鐵路有着深厚的感情。
1989年,張雪松初中畢業後進入唐山機車車輛廠技工學校,學習鉗工專業。1992年,他進入百年老廠唐山機車車輛廠工作,成為一名鐵路技術工人。
剛剛參加工作的張雪松穿上藍色鐵路工服,特別開心。第一個周末,他就興沖沖地把工服穿回了家。
“沒想到一進門,我媽見我這身打扮有點不高興,問我下班了咋不換件衣服。當時正好有個親戚來家裡串門,我媽覺得我這身‘幹活兒’的行頭不體面。”張雪松說。
事後,當時19歲的張雪松對母親說:“誰說‘工’字不出頭?我把‘工’字變成‘干’字,不就出頭了嘛!”
此後多年,張雪松先後從事過機械鉗工、工具鉗工、車輛鉗工等崗位工作。他踏實、刻苦,在工作中敬業、專註,努力把手中的事情干到極致,先後在省、市各類比賽上奪得4個“鉗工狀元”。
張雪松早早認識到,新一代技術工人,不能只在某一方面擁有出眾的能力,而要有多個專業的技術儲備,成為複合型人才。
他開始自學鉚工、焊工、電氣、機械、計算機等業務知識,他愛人是電工,他就向她請教,跟着書本學畫電路圖。他還進修了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大專課程,學習了維修電工、PLC編程、CAD設計知識。人到中年的張雪松回首當年的學習時光時,依然感嘆不已。
2004年,中車唐山公司迎來高鐵發展的新機遇。“是中國高鐵的發展成就了我。”張雪松坦率地說。通過考試、應聘,張雪松從鉗工轉行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專門負責大型進口設備的維修保養。
常常以“製造中心”命名的大型進口數控設備,是製造現場現實版的“機器人”。張雪松是技術層面“機器人”的最高管理者。
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生產的每一道關鍵工序都要由大型數控設備來完成。為此,中車唐山公司先後引進了價值3億多元的幾十台尖端數控設備。從安裝到調試都是高科技,當時廠里幾乎無人敢碰,都是由外國人主導。
張雪松買來專業書籍,一本一本地“啃”。白天工作忙,他就晚上學,寫下了幾萬字的讀書筆記和學習心得。
價值2000多萬元的加工中心由德國技術人員負責現場安裝,張雪松帶領工友配合安裝。完成德國技術人員分配工作的同時,張雪松每天觀察記錄德國技術人員的操作。在拼接機床主床身時,張雪松發現地基打孔位置與機床安裝位置不符,馬上通過翻譯指出問題,而德方技術人員憑經驗認為安裝沒有問題,結果在安裝時出現返工。這件小事過後,德國技術人員主動邀請他參與機床的安裝調試。在60米導軌安裝過程中,張雪松認真分析圖紙,發現其中一處缺少地腳配件,避免了又一次返工。
2008年9月,時速350公里的高速動車組開始在中車唐山公司大批量生產。一次,用於鋁合金車體大部件加工的8把專用機夾銑刀先後損壞,從國外採購來不及,外包修理沒人能承接,動車組生產面臨停工局面。張雪松連續鑽研兩個通宵,將價值5萬多元的刀具全部修復,車體生產恢復正常。
張雪松先後排除各類複雜的數控加工設備疑難故障20餘次,解決了許多外國專家都沒能解決的問題,其中2項工裝研製項目還申報了國家專利。
張雪松說:“高鐵給人們出行帶來了全新體驗,我們也需要更多更高水平的技術工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只是付出體力勞動,而是要勇於站在新技術的前沿,敢於向世界先進技術發起挑戰。”
“工匠精神”是一種技術追求,也是一種職業態度
對張雪松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種心無旁騖、鍥而不捨的技術追求,也是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職業態度。弘揚“工匠精神”,就是要精心打磨每一個零部件,生產優質的產品。
高速動車組有9大核心技術,鋁合金車體製造是其中1個難題,難就難在鋁合金型材的焊接技術上。2005年5月,張雪松受命帶領從各單位精心挑選的16名精兵強將組成鉚鉗班,負責研究磁懸浮列車和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生產技術,並在一個月內造出試驗車體。
起初,由於沒有鋁合金車體焊接技術經驗,焊接工人們明顯感到原來的焊槍不那麼“聽話”、工件也不聽使喚了,鋁合金型材焊接后出現了變形、開裂等缺陷。
張雪松帶領全班員工反覆摸索鋁合金車體側牆、端牆、車頂組裝調修的組焊工藝,進行分步試驗調整,從一個小小的截面開始,2米、5米、10米,再到整車的組焊拼接。
經過成百上千次試驗后,他們記錄積累了“變形量”“焊后調修”和“調修加熱溫度控制”等8種翔實數據,總結出“調整裝配法”和“夾具壓緊點多點支撐”的系列鋁合金型材組合焊接工藝方法,保證了動車組車體的各項尺寸精度,很好地解決了焊接變形問題。這一系列技術攻關,為高速動車組批量生產找到了科學工藝技術方法。一個月後,首輛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順利試製成功。
2008年4月11日,中車唐山公司第一台國產和諧號動車組成功下線。中國用3年時間,走完了國外20多年的技術路程,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幾個能製造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移動裝備的國家之一。
那天,張雪松和他的工友們站在電視機前,看着經過自己打磨製造的動車飛馳在祖國大地上,激動的淚水溢滿眼眶。
如今,中車唐山公司已經累計生產和諧號、復興號等各種型號的高速動車組700多列,總計5000多輛。從當初試製的第一輛鋁合金車體開始,張雪松所在的鋁合金廠就做到了動車組車體製造質量“零缺陷”,為搭建中國中車譜系化、標準化動車組產品技術平台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每當有新車型試製時,他的“金藍領”工作室每名成員都會負責一個關鍵部位,並根據生產實際,向設計部門反饋改進優化意見。
今年是張雪松進入中車唐山公司的第28個年頭。當年技校畢業的毛頭小伙,已在時光的砥礪中成長為機械鉗工和數控裝調維修工高級技師、中國中車首席技能操作專家、享譽全國的“金藍領”工人。最讓張雪松感到自豪的是,2012年中車唐山公司為德國西門子公司批量製造了高速列車鋁合金車體大部件,實現了高速動車組關鍵技術產品從引進到出口的華麗轉身。
製造業中機器人時代到來,新一代技術工人有了全新定位
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用匠心鑄就高質量,這是張雪松等中國中車高鐵技術工人身上的共同特質。
自2006年中車唐山公司鋁合金廠開始生產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以來,數控焊接和手工焊接后形成的焊縫一直需要打磨工手工打磨。2017年,中車唐山公司提出智能製造方案,在張雪松領銜的“金藍領”工作室努力下,機器人打磨開始替代手工打磨。
“現在我們技術攻關基本上都依靠機器人,這也是今後高速動車組生產全面實現‘智能製造’的突破點。”張雪松說,“經過兩年的摸索、全面推廣用機器人代替手工打磨車體,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車體製造生產線已經投入使用。”
張雪松深知個人力量的有限,只有更多的員工掌握新技術,才能使企業跟上技術發展步伐。在工作室里,他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企業好比一列高速動車組,只有所有車廂的動力同時啟動,整趟列車才能跑出高速度。”因此,張雪松注重發揮團隊的力量,帶動和培養大家共同提高,成了公司最早的“金牌工序”。
這些年,張雪松在實踐中研究出不少“絕活兒”,他都一一記錄在本子上,積累了十多萬字的工作日誌。他毫無保留地把工作日誌借給工友們看,還經常組織召開班組攻關討論會、絕招演示會,通過“教學練比”等現場技能切磋活動,促使員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製造高速動車組是數萬名員工共同努力的結果,只不過我站在榮譽前,他們站在榮譽后,我覺得他們應該獲得更多掌聲。”張雪松說得很實在。
如今,張雪松正忙着帶領團隊研究和推廣鋁合金車體“智能製造”新模式,讓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車體製造技術再進一步深入到所有工序。
張雪松帶領工作室成員每年至少培養3名以上技術尖子,每年完成技術創新100餘項,完成培訓500多人次。在實踐中創造的不少“獨家秘籍”,他都一一記錄下來,陸續分享給工友們。
張雪松在擔任鉚鉗班班長時,鉚鉗班的16名員工已全部成長為各關鍵工序獨當一面的人才。其中有4名員工被任命為工段長,9人到其他班組擔任了班長,2人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以張雪松名字命名的“張雪松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被評為“全國勞模創新示範工作室”。
作為“高鐵工匠”的代表,面對未來,張雪松說:“我們要掌握更多新技術、新本領,製造出速度更快、質量更好、乘坐更舒適、更加經濟安全的高速動車組,推動鐵路高質量發展,用中國高鐵連接世界、造福人類!”
採訪手記:夢想之光 照亮人生舞台
中國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一直都是唐山重要的國有大型企業,也是中國高鐵列車的主要製造基地之一。張雪松從1992年起一直在這裡工作。他滿懷夢想、刻苦鑽研,勇攀新技術高峰,逐步成長為大型數控設備維修技術專家。
進入新時代,在高端裝備製造業領域,優秀的產業工人全力跟進前沿技術,在工作實踐中展現出了超強的個人能力。張雪松就是這一群體的突出代表,他們正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為人先的奮鬥精神,為中國鐵路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