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開來“淘金列車”


■製圖 劉坤弟
8月7日3時20分,天蒙蒙亮,前進鎮站站台上,黑龍江省同江市前進農場前進七隊的葛春賢和鄰居鞠正鑫登上了4134次列車。
4134/4133次公益性“慢火車”是前進鎮至佳木斯的綠皮車,全程運行294公里,主要運行在我國第一條支農鐵路——福前鐵路上,服務三江平原的百姓出行。
葛春賢和鞠正鑫在乾淨的車廂里坐下后,便開始聊天。“再有兩個月就秋收了,趁現在不忙,我到佳木斯把要換的農機具零件買好,晚上還坐這趟車回來。”“我出門是把賣糧合同簽了,讓全國人民能第一時間吃上咱黑土地種出的大米。”
42歲的鞠正鑫今年種了50多公頃水稻。前幾天,他和杭州一家糧油公司的老闆相約在哈爾濱簽訂賣糧合同。鞠正鑫有自己的私家車,但他依然習慣選擇坐這趟“慢火車”出行。“這趟車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我是坐着這趟車致富奔小康的。”鞠正鑫深情地說。沿線百姓大多和鞠正鑫一樣,對這趟“慢火車”有着同樣的感情。
4134/4133次列車不僅方便了沿線百姓的出行,而且是幫助周邊省市農民增收的致富車。每年4月末至6月初的備耕插秧季,省內外的“插秧客”匯聚到水稻主產區紅興隆、建三江、換新天等地。在這趟車上值乘7年的列車長鄭福剛說:“一個插秧季,每名‘插秧客’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我們這趟車也被他們稱作‘淘金列車’。”僅2019年春耕季節,來自遼寧、吉林、黑龍江的4萬餘名“插秧客”就在三江平原“淘金”2.98億元。
15時52分,佳木斯站站台上,懷揣賣糧合同的鞠正鑫剛從D7825次列車上下車,就踏上了站台另一側開往前進鎮的4133次列車,賣糧當日往返,一快一慢無縫銜接。手裡拎着農機配件的葛春賢也上了車:“回去把農機具修好,我就等着秋收數錢了。”
時代在發展,高鐵已成網,但這趟“慢火車”常年行駛在三江平原這片肥沃的土地上,不改為民情懷。列車奔馳向前,望着窗外一望無垠的滾滾稻浪,鄭福剛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又是一個豐收年,咱們中國人有底氣端穩中國飯碗。”
小檔案
前進鎮至佳木斯4134/4133次公益性“慢火車”1979年正式開行,共有5節車廂,最高票價21.5元,最低票價2元。4134/4133次與4136/4135次、K7116/7113次共用一列車組。列車途經三江平原的建三江、富錦、紅興隆等墾區,每天3時44分從前進鎮站發車,8時39分到達佳木斯站,15時56分從佳木斯站返程,21時56分到達前進鎮站。這趟車見證了“北大荒”變身“北大倉”、中國糧食增產增收的重要進程。
列車運行線路:前進鎮站、換新天站、建三江站、雙龍山乘降所、向陽川乘降所、富錦站、九營乘降所、新友誼站、紅興隆站、升昌乘降所、金沙崗乘降所、福利屯站、筆架山站、豐樂鎮站、太平鎮站、四馬架乘降所、永勝乘降所、佳木斯東場乘降所、佳木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