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橋

橋樑工準備對橋樑進行維護作業。

唐山大地震發生后,1888年修建的第一座鐵路橋軌道嚴重彎曲變形。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在天津濱海新區薊運河上,先後矗立起四座鐵路橋
它們鑲嵌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之上,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
說起來,這幾座橋的背後,還挺有故事……
戰火硝煙中,英雄大橋美名傳
1888年,唐山至塘沽鐵路建成通車。這條鐵路由唐胥鐵路延展而來,全長130公里,沿途建有大小橋樑涵洞48座,其中最大最長的橋樑叫做薊運河鐵路橋。隨着薊運河鐵路橋建成,橋樑養修道班成立。
1900年,為阻止八國聯軍入侵步伐東進,津沽民眾和橋樑養修道班的職工們燒毀了薊運河鐵路橋的枕木、拆掉了鐵軌。
1942年,侵華日軍為了掠奪更多資源,在薊運河第一座鐵路橋下游100米處修建了第二座鐵路大橋,也使得該段鐵路由單線變為複線。
1948年11月,遼瀋戰役之後,東北野戰軍東路部隊與國民黨軍隊在漢沽薊運河鐵路大橋展開激烈戰鬥,最終奪下並保住了大橋,為大部隊西進打開通道。
打通抗震救災的生命通道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唐山、丰南一帶發生里氏7.8級強烈地震,薊運河上的兩座鐵路大橋遭受了重創。薊運河鐵路大橋是除東北三省之外全國大部分省區市進唐的鐵路交通要塞,迅速搶通薊運河大橋,打開進唐山的生命救援通道,任務重如千鈞、迫在眉睫。
當時的漢沽橋樑工區,有兩名職工的妻子和一名職工的子女在地震中不幸罹難。但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和迅速搶通線橋設備的命令,橋樑工們來不及悲傷,踏着碎磚瓦礫毅然返回工區,投入到薊運河大橋的搶修中。據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代橋樑工董貴春老人生前回憶,當時的橋樑工們不顧白天黑夜在橋上幹活,餓了啃幾口乾糧、渴了灌幾口薊運河水、困了就在草窩裡打盹兒,只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儘快解救唐山的兄弟姐妹。
當年8月2日,由北京鐵路局“毛澤東號”機車牽引的震后第一列救援列車開來,以每小時5公里的時速安全通過薊運河鐵路上行橋。為了擴大運輸能力,之後的日子裡,漢沽橋樑工區的職工們配合鐵道兵舟橋連在已經開通的上行橋邊架設了一座浮橋。
8月9日,第一列滿載救災物資和人員的列車從浮橋安全通過奔向唐山災區。
唐山抗震救災中,薊運河上的兩座橋和鐵道兵架設的浮橋共通過救災物資和人員列車533列,累計通過客貨車輛20375輛,成為唐山抗震救災中最重要的生命通道,受到鐵道部、中央軍委的通令嘉獎。
新橋飛架,滿足客貨運輸新需求
改革開放后,我國鐵路開始提速建設,其經濟大動脈的作用日益凸顯。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薊運河上的兩座鐵路大橋,由於受戰爭和唐山大地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難以滿足京山線日益增長的客貨運輸需要,建設一座新橋迫在眉睫。
1983年,在兩座老鐵路橋的上游,由中國中鐵大橋局集團設計施工的雙線新橋建成通車。原有的兩座橋樑,拆除了鋼樑和支座,只保留了墩台部分。
薊運河第三座鐵路橋主梁為3孔、80米跨度的下承式栓焊梁,在當時屬於國內領先工藝,而大橋120公里的設計時速,也為之後的鐵路提速奠定了基礎。
新時代橋樑工精神薪火相傳
2011年,緊鄰第三座薊運河鐵路大橋,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如彩虹般凌空飛架,人們習慣稱之為薊運河上“第四座鐵路大橋”,這座橋是專門為天津至秦皇島客運專線架設的。如今,橋上疾馳的動車組列車,成為薊運河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鐵路快速發展的今天,維修保養橋涵設備也不再依靠“眼看、手摸、卡尺量”等傳統維修作業模式和老經驗。秦皇島工務段漢沽橋樑車間在管轄的123座橋涵設備中不斷實踐,實行從橋面到橋下的立體維修方式,對每座橋實行綜合維修,延長了橋涵設備的維修周期。如今漢沽橋樑工區的橋樑工們,不僅能攀高,還能“下水”,可謂練就了專屬於橋樑工的“十八般武藝”。
從1888年成立漢沽橋樑養修道班到如今的漢沽橋樑工區,橋樑工們無怨無悔,始終緊握住前輩遞來的接力棒,繼續做好大橋的維修保養工作。
本文圖片均由秦皇島工務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