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龍無恙大江闊——武漢局集團公司防汛抗洪紀實
大雨滂沱,暴雨如注。入汛以來,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管內遭遇多輪強降雨,山洪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
面對嚴峻的防汛形勢,武漢局集團公司眾志成城,嚴密組織,落實責任,確保安全。7月13日,長江洪峰通過漢口到九江段。7月15日,長江武漢段水位繼續回落。滾滾洪流東去,武鐵職工與英雄的湖北人民一道,築牢銅牆鐵壁,確保管內防汛安全總體穩定。
未雨綢繆、提前謀划,幹部職工以汛為令、有備而戰
早在今年3月初,武漢局集團公司就未雨綢繆,提前謀划,努力做到有備無患、有備而戰。3月31日18時,該局集團公司管內較往年提前進入汛期。他們堅持問題導向,樹立底線思維,確保思想認識到位、宣傳發動到位、物資人員到位、措施落實到位,真正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武漢局集團公司各級防洪辦第一時間做好雨情監控預警和防洪信息上報工作。各單位及時啟用管內Ⅰ、Ⅱ、Ⅲ級防洪點,提前對看守人員進行培訓。
4月6日18時前,各單位快速完成防洪物資儲備、防洪培訓教育、搶險隊伍準備、防洪應急預案修訂等工作,通過“線上+線下”學習模式,對防洪主管、雨量觀測員、巡查人員進行專題培訓,提升職工防洪應急能力。
各單位第一時間落實上級部署要求,以汛為令,立即開展武漢、麻城、宜昌、襄陽、信陽5個片區的防洪包保,重點檢查和督導防洪地點巡守、洪水位警戒、濱河路堤雨中雨後檢查、雨量警戒、雨中安全行車等制度的落實,及時處置突發險情。
6月27日,一場特大暴雨襲擊鐘祥市。暴雨讓武昌開往荊門的K8114/8115次列車滯留在鍾祥站前方的冷水鎮站、漢口開往荊門的K8103次列車滯留在鍾祥站。
鍾祥站站長肖挺準確預判、快速反應,按照工作預案及時騰空站內一條股道,求援地方政府支持20輛大巴車,安全轉移滯留在列車上的645名旅客,打了一場應戰有備、處置科學的防汛硬仗。
“不好,路堤邊坡溜坍了。”7月6日13時,麻城工務段黃州線路車間職工蔡華東、姚琪冒雨巡查,發現京九鐵路下行1167公里380米處發生險情。這個段迅速啟動應急預案,500多人激戰8個小時,保障了京九鐵路的安全暢通。
7月9日,武九鐵路西河村至陽新區間受上游水庫泄洪影響,陳家沖至西河村區段幾處電力桿帶電設備離水面不足3米。武漢供電段黃石供電車間工長漆家映等5名職工立即向上級彙報情況。但是,積水很深,阻隔了搶險之路。
“前面不遠處的老鄉家有船,借船去。”在平時巡線檢查時,心細的漆家映觀察到線路旁的村民家有船,這會兒派上了用場。他們借來船,划向電力桿,經過1個多小時的緊張奮戰,終於消除了這一安全隱患。
群策群力、同頻共振,各級組織發揮優勢、合力攻堅
6月18日,襄陽機務段K503次列車乘務員認真落實崗位職責,及時發現宜萬鐵路1159公里500米處五爪觀隧道頂部漏水,立即報告申請封鎖宜萬鐵路下行宜昌南至長陽區間,受到了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和武漢局集團公司的表彰獎勵。這是該局集團公司群策群力、各系統合力共為抓好防洪安全的一個縮影。
武漢局集團公司強調,防洪不是工務一個部門的責任,各系統、各級組織、每名幹部職工都要聚焦防洪擰成一股繩,打好團體戰;牢固樹立“不當旁觀者、做好局內人”的一盤棋思想,黨政紀工團同頻共振、合力共為,唱響防洪“大合唱”。
在防洪抗汛攻堅階段,各級黨組織迅速把黨員組織起來,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針對暴雨持續不斷的實際,信陽站抽調黨員骨幹組建了16支防汛搶險小分隊,關鍵時刻衝鋒在前,確保了信陽鐵路樞紐運輸安全。
入汛以來,宜萬鐵路沿線雨勢兇猛,宜昌綜合維修段管內多次遭遇強降雨襲擊。該段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帶領職工群眾堅守一線,擔當作為。6月27日,古城荊州暴雨。該段荊州綜合維修車間枝江北綜合工區黨員工長鍾偉帶領工電供專業職工聯合巡查。14時,他們巡查至漢宜線上行1088公里300米至400米處時,發現路塹邊坡溜塌。鍾偉立即按規定向上級彙報並在現場看守,確保防洪安全。
團旗獵獵,誓言錚錚。7月3日,武漢局集團公司團組織在京廣線1207公里800米處Ⅱ級防洪點舉行“防汛使命、青年擔當”青年突擊隊授旗儀式。各級團組織積極投身防汛一線,主動承擔急難險重任務,發揮青年生力軍作用,貢獻青春力量。
武漢局集團公司充分用好獎勵激勵機制,對落實防洪安全風險防控措施、及時發現處置影響行車安全的水害隱患、防止事故發生的防洪有功人員重獎快獎,持續加大先進典型宣傳報道力度,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紀檢組織持續跟進、全程監督,對防洪履責不力的7個單位從嚴執紀,有效發揮監督保障作用,為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立足實際、精準分析,綜合施策科技防洪、智能防洪
針對今年汛情特點,武漢局集團公司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拓展防洪治理的深度和廣度。該局集團公司實施智能防洪,密織汛期安全防護網。
該局集團公司變人盯人、人盯山的傳統方式為引入新技術、新設備的科技防洪模式。他們對鐵路沿線特別是高鐵沿線防洪重點地段進行全天候無死角的監控,通過衛星和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檢測地質災害,藉助無人機、危石二維碼、視頻監控等科技手段,擴大防洪勘察覆蓋面,對高鐵沿線外部環境進行實時感應監控,精準掌握強降雨可能導致的地質災害和設備故障,將隱患消除在萌芽之前。
“7月10日,我們對防洪重點單元所有感應監控系統數據信息逐項分析,及時發現了一處隧道頂安全隱患,大大縮短了應急處置時間。”武漢高鐵工務段橋樑科負責人湯舒柳說。
武漢高鐵工務段和其他工務段一樣,在雨中徒步巡查和機車添乘巡查的基礎上,使用防洪專用無人機,對不便檢查的地段實施空中巡查;利用水下機器人對高鐵橋墩設施進行檢測,確保防洪隱患排查一處不漏。
據武漢局集團公司工務部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他們運用科技手段,觀雲追雨贏先機、活用手段化險情,為防洪抗汛處置奠定了技術基礎;充分運用專業氣象服務互聯網平台、衛星雲圖、雷達圖,密切監控管內雨情;在沿線設置雨量觀測點,實時收集雨量值,將監測情況傳輸至安全生產指揮中心的監測系統。他們大力推動信息化管理與防洪工作深度融合,從專人應急值守到氣象系統監測,從人工攀岩勘察、GPS定位追蹤到無人機高空巡視,讓線路監測、巡查巡守無死角。
在宜萬鐵路長陽至巴東區間的大山深處,榔坪2號隧道出口有一個被群山環繞的Ⅰ級防洪看守點。26歲的宜昌綜合維修段恩施巡山工區青工劉可和他的師傅通過視頻監控系統實時觀察隧道上方情況,這是該段創新巡山方式的一個縮影。
宜萬鐵路沿線山高壁陡、河谷深切,石灰岩地質脆、易剝蝕。武漢局集團公司採取關鍵處所以守代巡等措施,增設29套危石自動監測報警系統,時刻監測線路周邊情況。一旦發生邊坡坍塌、危石掉落等事件,傳感系統會自動發出危險警報,成為確保宜萬鐵路安全暢通的“千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