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載第一路”的進取之路
5月28日,為期28天的大秦鐵路春季集中修圓滿結束。此次集中修正值疫情防控常態化和復工復產有序推進之時,全國各行各業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聚焦“五個確保、五個見實效”目標任務,圍繞集中修“組織指揮的精準高效”“施工裝備的機械化自動化”“人員機具輸送安全集約”實施了一系列優化創新舉措,為提升集中修施工效率和質量進行了新的探索。
“集中組織+區域指揮”助力大兵團作戰精準高效
大秦線每天180分鐘的集中修是一場大兵團作戰,要保證“近2萬人、數百台機械、上百項作業同時進行”不互相掣肘打亂仗,組織指揮體系就既要有“精細計劃精密組織的嚴謹規範”,又要有“動態處置不確定因素的靈活性、隨機性”。太原局集團公司將提升集中修組織指揮能力作為不斷精進的目標,創新實施了“集中組織+區域指揮”模式。
“集中組織”強調“不幹沒有計劃的活,幹活必須有計劃”。由太原局集團公司主要領導組成的施工領導小組統攬集中修施工計劃,通盤考量,整體指揮,從源頭確保集中修計劃的整體性以及不同系統間的協調統一,維護了施工計劃的嚴肅性、權威性。同時,“集中組織”還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局集團公司統籌資源、跨部門協調優勢,提升了解決結合部問題的質量和效率。
“區域指揮”是將指揮權責下移。為使現場指揮更加靈活和切合現場實際,太原局集團公司首次在大同、茶塢、秦皇島三地成立“區域施工協調指揮部”,組織轄區內各參戰單位編製計劃、協調解決問題、盯控安全質量,着力提高決策效率。由安監大隊組成的“施工指導組”,對事前編製計劃、事中施工作業、事後問題分析進行全過程監督檢查和幫促指導,使監管人員由過去的“裁判員”變“教練員”和“運動員”、安全管控由“事中監管”變“事前預判”“事中指導”,提升了現場安全關鍵卡控能力。實行“區域指揮”后,運輸、工務、電務、供電各系統間協調聯動更強,計劃的精準性、兌現率顯著提高,施工期間的運輸組織更加有序,施工計劃編製的準確性明顯提高,施工日計劃準確率由過去的80%提高到96.5%。
改進施工裝備提升施工效能
近年來,太原局集團公司加大施工機械設備投入,基本實現集中修施工機械化,但道岔清篩、換砟、換枕,絕緣子清掃等勞動密集型作業依然效率低下。為推動施工組織向質量效能型轉變,太原局集團公司革新施工工藝工法,在集中修中採用了大量新型裝備。
針對道岔、橋樑換砟等不同施工作業,太原局集團公司組織力量對挖掘機挖斗進行改裝,定製了邊坡耙、清挖犁、配砟斗等換砟工具,根據作業需要隨時更換。據測算,使用邊坡耙清篩一組道岔邊坡只需10分鐘至15分鐘,比人工壓縮20分鐘至25分鐘;清挖犁清篩道心用時70分鐘,比人工節約30分鐘。在換砟作業中,軌枕盒、石砟邊坡挖掘深度均執行600毫米標準,使道床排水結構更加合理,破解了道床排水不暢、人工換砟質量不易卡控、作業標準不一的難題;創新使用“挖掘機+轉籠”進行清篩,石砟不落地,直接將污土清篩至鄰線專用污土平板車上,統一拉運集中處理,提高了清篩效率,減少了環境污染。
在實行機械化換砟的同時,太原局集團公司還大力推行機械化換枕,效率是人工換枕的4倍,180分鐘“天窗”平均換枕693根。機械化清掃道岔減少用工量67%,用時減少80%,較人工效率提高6倍。供電部門創新檢修列集中作業方式,提高效率50%,並利用高壓水炮清洗絕緣子,效率比人工清洗提高71%。據統計,集中修期間,太原局集團公司共投入大型養路機械108台、中型機械75台,有效提高了檢修質量、作業效率和“天窗”利用率,降低了勞動強度,節約了生產成本,提升了物料二次利用率,減少了環境污染。
“集中修專列”實現人員機具輸送“公轉鐵”
大秦鐵路全線60%是山區鐵路,山路崎嶇,路途遙遠,集中修施工中的人員和機具轉運需要大量的汽車,交通安全風險大,一次集中修所花費的租車費用上千萬元。此外,使用汽車轉運人員機具,只能到橋樑端頭或隧道口,不能直達實際作業地點,施工人員不得不“螞蟻搬家”手拉肩扛地攜帶機具在隧道內走上3公里甚至6公里,大量時間和精力都消耗在走路上了,浪費了寶貴的“天窗”時間。
此次集中修中,太原局集團公司將人員機具轉運方式由以汽運為主改為開行路用列車方式,統籌全局機車、軌道車、客車、檢修列等資源,採用“軌道車重聯、機車+客車、軌道車+客車”的方式,在陽原至涿鹿、大石庄至茶塢、北辛堡至茶塢等5個區段突破性開行“集中修專列”,一次運送人員200至300人,實現了精準投送,縮短了旅途時間,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組織效率。人員機具輸送的“公轉鐵”,還有效滿足了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京津等重點地區對外來人員和車輛的檢查要求。據悉,此次集中修同比減少租車468台,不僅節約租賃費1233萬元,而且大幅降低了道路交通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