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場“委員通道”里的鐵路註腳
5月21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一場“委員通道”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多位全國政協委員通過視頻直播“亮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委員們的回答涉及“人工智能”“一小時生活圈”等關鍵詞,很多關鍵詞都可以在鐵路找到例子和註腳。
“今年是北斗系統建設的收官之年,北斗系統已經在交通運輸、農業漁業、減災救災等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談到的北斗系統引起媒體廣泛關注。他表示,這次在疫情防控中,北斗系統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北斗系統用20多年時間走過了國外衛星導航40年的發展路程,創造了世界衛星導航的一個奇迹,被稱之為‘中國速度’。”
就在楊長風面對鏡頭介紹北斗系統時,復興號列車正以時速350公里的速度在京張高鐵上疾馳。京張高鐵是世界上第一條智能高鐵,藉助北斗系統等尖端科技,時速350公里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自動駕駛,列車實現區間自動運行、到站自動停車、停車自動開門。進入隧道時,列車可智能控制車內壓力,提前調節燈光、車窗顏色等。“又快又聰明”是旅客乘坐京張高鐵的普遍感受。
“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我早上可以在珠海喝早茶,上午到100多公裡外的佛山工廠驗貨,中午可以在廣州品嘗粵菜、招待客人。”全國政協委員、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對“一小時生活圈”的生動描繪,正是中國高速鐵路網越織越密的縮影。10餘年來,廣深城際、廣珠城際、廣深港高鐵、穗深城際等線路相繼開通運營,應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廣州南、湛江西等32個車站已全面實行電子客票,車票“無紙化”大大方便了粵港澳大灣區百姓的出行。
劉偉還提到,過去,築路造橋等大型基建推動了中國經濟快速成長。今天,新基建也將極大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高技術領域的飛躍和超越。記者獲悉,在新基建方面,鐵路正在加快布局。通過打造智能京張、智能京雄等重點項目,鐵路部門初步構建了覆蓋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3個領域的智能鐵路技術體系。未來,鐵路部門將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推進傳統基礎設施融合創新,穩步推進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智能+升級,提高鐵路基礎設施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