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庄鐵路排查記

圖為橋樑驗收員在記錄設備病害。駱姝穎 攝
5月5日6時30分,鞍山工務段遼陽橋隧車間檢查工區班長張繼春、防護員張洪波和橋樑驗收員張健在海城站站前廣場準備出發。
5月,氣溫多變、雨水多發,穿山跨嶺的海庄線運輸安全受到威脅。張健等三人組成的專項檢查小組要在汛期到來前對海庄線0公里至156公里185米處線路支護設備病害進行排查,建立台賬,確保汛期行車安全。
三人輕車熟路地坐上當地的小客車,下車后再轉乘農用三輪車,一路顛簸朝位於海庄線74公里500米處的頭道河道口趕去。
1個多小時后,三輪車到達道口。他們今天要從此處向南對海庄線沿線山坡落石、邊坡溜塌、倒樹及橋涵隧道各種病害進行排查登記,並將發現的問題同步錄入問題庫,由段派車間檢查人員逐項進行整治銷號。
海庄線地處山區,一行人在比地面高二三十米的路肩上行走,左下方是零散的農家和田埂,右面山體緊鄰線路,長滿了映山紅。由於海庄線兩側無防護網,防護員張洪波一路守護着組員前行。
自4月7日開始,組員們每天都要在線路上步行六七公里,上橋鑽洞穿隧道,逐處檢查設備,最多的一天檢查了8座橋27處涵洞。
到達海庄線74公里729米處的頭道河橋,穿過距地面20多米高的陡坡,張健和張繼春半扶半蹲下到地面,仔細檢查橋墩、橋台和立柱等設施。張繼春說:“海庄線大部分都是高路基橋涵,上下路肩時石砟踩在腳下很容易打滑,攀爬過程中邊坡雜草灌木不僅絆腳而且總會刺破手掌。”
來到海庄線74公里822米處,隊員們下了邊坡、扒開林木,眼前是一處蓋板涵,高約1.5米,洞底有汩汩山泉穿過。搬來山石墊在腳下,張健和張繼春探入洞中。當燈光射向洞頂,一處裂縫隱約可見。沿着涵壁一路排查,張繼春將發現的病害認真錄入手機終端問題庫。從涵洞另一端出來時,兩個人的帽子、衣服上掛滿了灰塵。
當查至海庄線81公里200米道口處時,已經12時了。暖融融的陽光下,三人找了一處平坦的草地坐下,掏出麵包、榨菜、礦泉水,一邊吃一邊聊,開心的笑聲回蕩在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