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樑衛士 行走在雲端

施工結束后施工人員走在橋面上。

施工人員在距離黃河河面32米的高空作業。
4月26日,橫跨河南長垣與山東東明間的長東黃河鐵路大橋迎來了少見的“接骨手術”——更換高強螺栓。施工人員在距離黃河河面上方32米的鋼桁樑上移動,就像在雲端行走。
長東黃河鐵路大橋是億噸煤運通道──新菏線的咽喉,1985年建成,至今已運營35年。橋樑結構複雜,被稱為中國鐵路橋樑的“百科全書”。此次,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新鄉橋工段利用兩個“天窗”點,更換30餘顆高強螺栓。
“這種作業,在我們橋樑檢修中很少遇到。”新鄉橋工段東明橋樑車間橋路養修工區工長張新超介紹,更換高強螺栓,就相當於給人體做接骨手術。
步行在橋面上,河風掠過、寒意陣陣。9時40分,“天窗”命令下達,10餘名職工各就各位,做防護、遞工具、卸螺栓……大家忙得不亦樂乎。橋下水流湍急,橋上寒風凜冽。隨着更換進度以及螺栓位置的變化,他們時而爬進夾縫,時而坐上橋頂。
此次施工中,有幾名特殊的職工,他們是東明橋樑車間的2對父子兵。
52歲的張新超與32歲的張恆斌是其中一對。入路20多年來,張新超一直堅守在長東黃河鐵路大橋上。上下行3.2公里線路,8662根木橋枕、17324顆鉤螺栓、34648套扣件螺栓設備,哪段幾何尺寸容易發生變化、哪根枕木腐蝕嚴重、哪顆螺栓容易鬆動,張新超都了如指掌。2018年4月11日,“天窗”施工作業時間臨近結束,他照例複查施工質量。當走到上行117公里480米處時,一處鋼軌裂紋閃入了他的眼睛。驚出一身冷汗的張新超立即通知車間調度,按規定程序臨時要點更換鋼軌,防止了一起可能出現的列車安全事故。在鄭州局集團公司歷次軌檢車檢查中,他所在工區負責養護維修的大橋設備合格率、優良率均為100%。
兒子張恆斌從部隊退役后,張新超想讓張恆斌也來鐵路工作。為了說服兒子,張新超把張恆斌帶到了大橋邊上。望着腳下洶湧澎湃的黃河水,看着橋上風馳電掣的列車,聽着鐵路工人富有韻律的“嘿撒嘿撒”號子聲,張恆斌第一次對父親的工作多了一分理解與崇敬,對鐵路工作尤其是鐵路橋樑維修工作多了一分了解。張恆斌最終選擇了鐵路,並成為了父親麾下一員。為了鍛煉兒子,張新超故意把又重又累的活交給他,讓兒子明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2015年8月,經過4年的磨礪,張恆斌成長為工區的班長。2017年11月,大橋更換步行板。父子攜手,克服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等諸多困難,高標準完成了6500塊步行板更換任務。
52歲的李少洲與29歲的李騰飛也是一對父子兵。李少洲同樣在大橋上工作了30多年。他像張新超一樣,把多年積累的養橋經驗傳授給了兒子。“年輕人的體力加老一輩的經驗,就能更好地養護大橋。”李少洲說。
這次“接骨手術”大多是年輕人動手。看着年輕人身手矯健,張新超很是滿足,臉上笑成了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