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鐵路永遠是“護航使者”
最近,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縣營盤村的村民們盼來了收穫的季節,他們正歡歡喜喜地把採收的新鮮核桃陸續送往加工廠。10月17日,這些核桃經高溫潔凈蒸汽烘烤後送到鐵路職工手中。作為連接鐵路職工和深山農戶的“愛心使者”,這批“鐵字號”定製核桃為農戶們帶來了54萬元的銷售收入。
今年以來,鐵路部門推出並落實了一系列扶貧政策,增開途經貧困地區的旅客列車,發揮了鐵路對脫貧攻堅的支撐和帶動作用,真正在踐行交通強國、鐵路先行。
自古以來,我們都知道農戶的一年收成是未來生活的保障。由於經濟發展原因,農村無法像大城市的資金流轉來得容易,所以前一年的收成直接影響了下一年的生活質量。而這個時候如果在中間環節遇到什麼困難,那不僅是對農戶一年來辛苦耕耘的打擊,使得一年的努力將化為虛無,還將對國家大力提倡的扶貧政策起到反作用。所以這個時候鐵路在這之間不僅擔當一個橋樑,為農戶保駕護航、讓國家政策得到良好的實施氛圍,這可謂也是一舉兩得的局面。
從先富帶后富,逐漸實現共同富裕,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通強國,鐵路先行,鐵路不僅僅是中國的名片,更是人民群眾背後的堅強後盾,人民鐵路為人民,鐵路職工是從人民群眾中來,如今又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幫助更多深山農戶實現精準脫貧。
但我們都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創新鐵路扶貧思路,拓寬鐵路扶貧渠道,攜手地方政府和企業,積極探索“鐵路扶貧 龍頭企業貧困村戶”的幫扶方式。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選項,也是對扶貧精神的正確詮釋。正所謂一人獨樂不如眾人齊樂,扶貧不僅要在物質上給予幫助,做到持續、長久發展。這樣也不會出現“一夜反貧”的現象。
不過說到底,再多、再好、再便民的政策也只是一種助力而已,真正能讓人們脫貧致富的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讓自己得到更好的發展。脫貧,不止是物質上的脫貧,更是精神上、自我意識上的脫貧。真正的脫貧,這三者缺一不可。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一年,我們當以更昂揚的鬥志、飽滿的熱情、旺盛的幹勁,砥礪前行展作為,擼起袖子加油干!
文/ 陳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