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軌道上舞出“中國特色”風采
10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5位高鐵一線科研工作者,圍繞“中國高鐵科技創新”與記者進行互動交流。會上,工作者們表示高鐵的成功主要在於立足中國國情,構建起自己的方案,堅持創新,不斷突破。近年來,我國高速鐵路飛速發展,已成為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中國政府網 )
在中國,這片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紮根着世界上最優秀的高鐵網絡。一陣陣疾風在這希望的鐵軌上吹遍江南塞北,直入黃沙,穿越冰原。中國軌道交通的發展史上,寫滿了榮耀――當“天路”溫暖了世界屋脊,當環塔克拉瑪干鐵路網綻放在綠洲與飛沙的界點,中國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沒有不可,只有不為。
漫步崢嶸道路,中國鐵路的成長可謂逆風翻盤。從原始條件看,中國要實現如今成密網運行的軌道交通系統是相當艱難的。我國幅員遼闊,地表形貌複雜,山區面積廣大,平原面 積僅占約10%,除此以外,還有廣闊的高原、盆地等交錯分佈。這無疑對鐵路的修建製造了天然的難題,可謂挑戰重重。同時,我國軌道交通發展基礎薄弱,最初大幅度落後於世界水平,上世紀初我們仍陷在幾乎全民“鐵路無知”的僵局中,無論是理論還是技術、實操,我們毫無經驗。從“零”開始是不易的,進口零件利潤巨大,被發達國家長期壟斷,在我國未實現自主研發的情況下,鐵路發展步履沉重。
起步劣勢與期間種種困難,既在一定歷史階段阻礙過我們,卻也轉化為寶貴的經驗,推動我們一步步紮實登上速度的世界巔峰。一路走來,中國鐵路紮根實際構建了“中國方案”。特殊情況特殊分析,根據區域合作特點構築了以京津冀、長三角為代表的城際快車網,並致力於“區域公交化”。不畏地形,依循地勢,巧妙設計,征服了八達嶺、三晉丘陵、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難關。萬千鐵路人血汗耕耘帶來了“中國製造”,洛軸、北斗導航系統等核心技術不斷突破的同時,以12306網上購票平台、智能自動化檢票設備等為代表的“中國創意”、“中國智能”為旅客出行帶來了更好的“中國服務”。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國鐵有決心,民族有底氣。今天,實力“硬”起來的鐵路網撐起了祖國發展的美好藍圖,讓世界見證了中國的風采。未來,領銜世界軌道的中國列車還有長空無限,亟待搏擊。(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