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瑤山隧道升級改造再開通,“天險”攻破了!
“所經俱系峻惡難行之路,忽而緣峭壁,忽而過獨木”。費孝通在《桂行通訊》中將大瑤山視作險峻難行的“天險”。10月23日10時17分,經過300多名技術人員210分鐘緊張的封閉聯鎖施工,全長14.295公里,被列為世界第十大雙線鐵路隧道的大瑤山隧道順利通車,標誌着其雙線電氣化設備升級改造技術難題被攻克,長達三年的京廣線廣坪段自動閉塞和聯鎖設備改造工程將全線開通。
該工程北起湘粵省界,南至韶關直通場。全線長103.10公里,涉及坪石站、羅家渡站、土嶺站、張灘站、樂昌站、安口站、黃崗站、韶關直通場等9站計算機聯鎖設備和區間自動閉塞設備改造,以及由此引起的通信、電力、房建等配套工程。
大瑤山隧道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4000多名工人歷時5年建設,於1987年5月6日貫通,是當時中國最長的鐵路隧道。大瑤山隧道的開通,縮短鐵路路程近15公里,將火車時速從50公里提升至100公里以上,加強了嶺南地區與內地的交通聯繫。大瑤山地質結構複雜,岩石風化嚴重,斷層眾多,涌水量大。隧道內部管線密布,空間狹小,環境惡劣。“看一眼,頭皮麻,盤絲洞都沒有這麼複雜。”這是施工人員對大瑤山隧道最真實的感受。
016年4月,素有“中原鐵軍”之稱的中鐵電氣化局三公司派出“主力部隊”,來到樂昌市武水河畔,對京廣線廣坪段進行自閉改造,一場艱苦卓絕的線路改造攻堅戰悄然打響。大瑤山隧道是廣坪段改造的重難點工程。14.29公里的隧道中包含22個信號點、66個軌道區段的設備換裝和172公里光、電纜敷設,隧道內塵土飛揚,可視度低,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
“要點施工”是既有線施工的難點,既要“短平快”,又要“穩精準”,而且風險大。京廣線是貫通我國南北的鐵路大動脈,平均3-5分鐘就有一趟車經過,每次僅有120分鐘的”天窗點“。為此,項目部成立現場施工指導小組,逐一制定施工方案,並對每一處設備進行定點定位,精確測量,為施工提供準確技術數據。
施工地點地處廣州湖南兩省交界處的山區,炎熱多雨,隧道、橋樑密布,施工中存在多處安全隱患。項目部建立安全質量隱患排查系統,對安全質量隱患逐一排查、整治,做到層層把關,確保改造施工安全有序推進。
主洞長達14公里,輔洞僅有7公里,日常施工“天窗點”只有兩個小時,為確保施工效率,施工準備時間長達五六個小時,“天窗”給點以後,才可由輔洞進入主洞。“洞子里,灰塵大,噪音大。遇到煤車、油罐車,氣味嗆得人噁心。“從隧道里出來,人人滿身灰塵,就剩兩排牙是白的。“隧道長,每天的‘天窗點’有限,敷設電纜首先得把電纜運到隧道,費時費力;隧道空間有限,所有施工材料、工具的進出基本全靠人力搬運,效率非常低;後期穩定箱盒,需要做頭、剝電纜、配線、繞環,一個完整的箱盒至少需要三個‘天窗點’,作業隊的人員在保證體力的同時,還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中鐵電氣化局三公司技術人員介紹說。
信號施工中的電纜一般是採用開挖電纜溝的方式進行敷設。原設計方案為利用既有電纜溝槽進行置換,首先進行電纜敷設開通,然後進行既有溝槽內舊電纜清理,最後新電纜入溝槽防護。這種方案工期無法保證,而且安全隱患大。經過多次實地調查,施工人員大膽提出電纜壁掛方案,不僅確保了安全和工期,更為大瑤山隧道今後信號改造提供了一條安全快捷的“空中走廊”。值得一提的是,經過研究、改進,隧道內信號設備也採取同步壁掛方案,既增大了安裝限界,又減少了開通后的過渡施工量。該項創新已在既有線長大隧道信號電纜敷設施工中逐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