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譜寫中國高鐵發展新篇章
時速幾十公里的綠皮車是中國鐵路發展歷史的見證,從“和諧號”到“復興號”高鐵列車的更迭見證着中國高鐵發展的迅猛飛躍。二十年的時間,沿着歲月長河回溯僅僅是彈指一瞬間,中國的鐵路發展卻在激流勇進中,用創新書寫出了輝煌的篇章。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這註定了中國高鐵在創新發展之路上,遇到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然而我們還是實現了從落後到領跑的轉變。2004年,中國引進德國、日本等國的高速動車組技術,在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生產出了“和諧號”系列高速動車組;2017年6月,中國標準動車組被正式命名為“復興號”,於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不止車型的蛻變與升級,高速鐵路線的鋪展建設也在不斷創造着中國奇迹,令世界讚歎。
創新不是一代人的命題,而是幾代人的接力賽。中國鐵路的發展除了車型改變,還有鐵路線路和技術裝備質量的提升等諸多方面,是經過一代又一代鐵路人的共同努力,才凝聚成創新發展的合力,走出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銳意進取的創新發展之路。比如,我國鐵路勘察設計工作已經開始使用北斗衛星進行控制測量,用國產高分衛星進行遙感和測圖,用機載激光雷達和無人機進行地形測繪,效率提高了幾十倍。中國高速鐵路精密工程測量技術標準體系使軌道精調的精度達到了亞毫米級……一代又一代勇於拼搏奉獻的人們,將曾經坎坷遍地的創新之路開闢成通達的坦途。
更加綠色智能的鐵路,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時代正飛速向前奔跑,人們需要更加智能的服務和體驗;環境空氣質量堪憂,人們呼喚更加綠色環保的生活和出行方式。
綠色環保似乎不只是對交通運輸行業的要求,而是時代發展的共同主題。以京滬高鐵為例,其碳排放中,線路運營佔70%,而線路建設只佔20%。運營部分的排放又主要來自火車動力的電力需求。按照國際能源署(IEA)2050年鐵路發展的最佳情境預計,我國通過不斷擴大鐵路建設,包括建設10萬多公里的高鐵線路,能夠減少12%的交通排放。
在網絡世界如此發達,人人手機不離手的時代,智能化服務已經充斥在各行各業之中。隨着鐵路不斷向智能化邁進,火車站、售票室排隊買票的人少了,甚至進站、乘車都無須取票。另外,自動駕駛功能也是鐵路在追求智能化發展領域的一個目標。2016年,我國珠三角城際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實現了時速200km的自動駕駛,2018年在京沈高鐵試驗時又率先實現了時速300km以上的高鐵自動駕駛。可以說,中國鐵路在高鐵自動駕駛領域也實現了領跑。
當世界舞台的燭光為中國高鐵點亮,自豪之餘,我們不會忘記中國鐵路艱難的發展歷史,也更懂得今日輝煌的來之不易。創新改變生活,引領發展,亦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之源,中國高鐵將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譜寫出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