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復興號”高鐵精神培育時代新人
□蘇東民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時代的中國大學必須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積極擔負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使命,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學的職責所在。
不忘初心勇擔當,牢記使命創未來。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有力有序有效推進,高校應以此為契機,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大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助推學校跨越式發展。
作為河南省唯一的公辦軌道交通類高職院校,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在主題教育中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立足職業教育特色和鐵路行業特色,不斷與時俱進、探索創新,以“自主創新、精益求精”的“復興號”高鐵精神為國家培養可靠接班人、卓越職業人、過硬高鐵人。
育人為本信念引領培養可靠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對高校來說,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
我校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牢牢把好育人航向,立足“三全育人”,引導學生樹理想強信念。學校依託校領導、黨政幹部、輔導員、專任教師等四支隊伍和理論課堂、實踐課堂、網絡課堂等三類課堂,實施全員育人;建立覆蓋招生、培養、就業全周期的智慧育人體系,實施全過程育人;融合企業管理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等“四自”教育,打造“課堂、實踐、網絡”三位一體教育平台,實施全方位育人。
“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的話語,為學校的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我校特別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和紀律意識,充分發揮思政工作在人才培養中的統領、凝聚、推動作用,不斷創新思政課程體系,構建了“課堂教育+勞動教育+翻轉課堂+校外實踐”多維思政教育平台,將勞動實踐計入學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能吃苦、愛勞動、守紀律”的“鐵軍”傳承人。前不久榮獲全國“最美奮鬥者”稱號的我校傑出校友、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洛陽機務段職工李向前,從事鐵路機車檢修24年來,累計檢修機車5000餘台,維修、複檢內燃機車1.2萬餘台,全部達到了“零故障、零問題、零疏漏”的標準。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書寫着鐵院人的“工匠”品質,詮釋着“可靠接班人”的豐富內涵,是新時代鐵院青年的標杆和榜樣。
多維導向能力築基培養卓越職業人
“技能強則中國強”。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創新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要想辦好讓黨滿意、讓人民滿意的高職教育,必須科學研判新時代、新業態對職業教育的新要求、新挑戰,全力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卓越職業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我們要有很強的技術工人隊伍。”學校大力開展優長教育,激發優秀學子的優勢潛能。連續7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畢業生新生,高標準培養“學士后”,專門為他們開設了軌道交通創新實驗班,聘請“雙一流”高校導師團隊加盟,用讀研的規格培育精英匠才。
破解退役軍人就業結構性矛盾,服務軍民融合發展。學校創造性地開設“軍士后”班,幫助退役軍人重構專業技能、職業能力。“軍士后”班的學生政治素質過硬、組織紀律性強,一旦擁有一技之長,就會迸發出常人不及的力量。這些探索實踐,也使得“中國職業技術教育能力重構研究院”落戶我校。
鄭州是我國唯一的米字形高鐵格局城市,也是我國“一帶一路”橋頭堡城市。我校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着力培養懂專業、能交流、國際化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肯尼亞蒙內鐵路、沙特麥加地鐵、埃塞俄比亞亞吉鐵路開展員工培訓,招收78名南非公派留學生到校學習,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在校生已達5000多人,規模、質量、效益實現良性循環。
當今社會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人的創新能力的競爭。學校積極引導學生跟蹤鐵路行業技術發展前沿,把企業技術需求變成學生科技社團的研創、競賽項目,在鐵路企業工程師、學校導師的共同指導下開展科技研發,湧現出一批創新創業能手,多次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等全國性大賽中實現河南省“零”的突破,技能競賽成績位居全國前列,成為行業企業爭相“搶訂”、職業素養出類拔萃的卓越人才。
鐵字鑄魂行為養成培養過硬高鐵人
隨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步伐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高素質、專業型人才的需求顯得更加迫切。中國高鐵強勁的發展勢頭,“領跑”世界的先進技術對從業人員的技能、素質等各方面要求越來越高。學校結合當前高鐵、城鐵、地鐵的職業要求,將軌道交通行業的“鐵軍作風”、管理模式、文化特質融入學生日常管理,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培養素質過硬的高鐵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形教育。我校承繼鐵路傳統,營造特色校園文化。火車頭廣場、鐵路文化博物館等人文景觀,尤其是設在校園列車上的全國首家“共青團列車書吧”,已成為學校的文化符號,激發了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和榮譽感。
結合鐵路“高大半”的行業特點,我校在軌道交通類專業推行半軍事化管理,培養了大批紀律嚴明、作風過硬、執行力強的高鐵尖兵。特別是從“軍士后”班選拔優秀退役士兵學生,組建軍士教導隊,承擔全部新生軍訓、國旗日常護衛等任務,為學生早日適應鐵路職業要求打好底色。
緊扣國家重點產業、區域支柱產業發展,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與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學校堅持“雙導師、雙管理、雙考核”制,堅持四個“一起”,實現校企“雙元”育人。先後與30多家大中型國有企業開展訂單培養,訂單培養學生比例超過50%。與鐵路局等企業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287個,讓學生能夠掌握最新的行業標準和最前沿的技術技能。一大批技術技能高、時間觀念強、行為作風硬、綜合素質好的高鐵人才,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學生就業從畢業即就業到入校即就業,實現了招生、培養、就業的良性互動。
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必須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這是教育戰線的光榮使命。在這個催人奮進的新時代,我們將砥礪前行,進一步打好“鐵”字底色、立足“鐵”軍本色、彰顯“鐵”路特色,為高鐵行業培育更多德技並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國家培養更多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系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