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世家”一種責任的選擇
一家三代火車司機,總駕齡60年,經歷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和動車幾個時代……這是三個人的人生軌跡,也是三代人夢想的延續。
祖孫三代不同時代背景、不同生活經歷,卻走上同一條路,共同見證了火車提速、出行變化和時代變遷,更傳承了一個家族的光榮與夢想。
所謂“鐵路世家”,指的就是幾代人為鐵路事業奮鬥一生“獻完青春獻子孫”的人,他們大多是如文中一般的普通的鐵路工人家庭,默默無聞,日復一日做着同樣一件單調、無趣、又臟、又累的工作。很難想象,文中的“90后”柴曉斌,從小目睹自己的外公和母親因鐵路工作的特殊性質而與自己聚少離多,長大后還能毅然決然的“繼承家業”;很難想象柴曉斌的母親,明明多年來飽嘗鐵路工作的艱苦,為其流盡了汗水,為何還要讓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他們的傳承,讓筆者聯繫到了一個典故。
中華文化五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古以來,人民非常講究對下一代的薪火相傳,如老祖宗的手藝不能忘、好的傳統不能遺失等,同樣的,在鐵路上班的祖祖輩輩同樣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繼承自己的事業或工作,為鐵路、為國家奉獻一份力量。
40年改革開放,中國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中國鐵路取得的成績吸人眼球。作為鐵路人的下一代不論從父母那裡或是外部獲取的信息、消息,都確認鐵路在飛速猛進的發展、大到從鐵路六次提速到動車組、和諧號、復興號、鐵路網越織越密……小到從電子客票、刷臉進站、候補車票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這些變化無一不驗證着鐵路發展原來越好的局勢。
當事業變成一種責任,這份責任已然變成一種態度,一種追求。我們當為那無窮潰也的“子子孫孫”秉承先輩的榮光和遺願,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龍森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