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慢火車”駛在百姓心間上
在太行山深處的太焦鐵路上,只有三節車廂的8171/2次列車,常年往返于山西省晉中榆次和沁縣大平之間,它所運行的198公里區段內,全程票價只需10.5元,有大大小小21個車站,平均不到10分鐘便停靠一站,成為沿線數十個村莊村民們離不開的交通工具。(中新網)
身處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里,復興號馳騁在祖國廣袤的土地上。越織越密的鐵路網,讓350N/h的“中國標準”將“雙城生活”激情演繹;回望起繾綣曼妙的舊時光中,相伴數十載“慢火車”駛入百姓心間,搭起民生、扶貧、求學的橋樑,兌現“流動中國”的最美承諾。無論是太行山上的太焦鐵路,還是湖南郴州的“菜農專列”,“慢火車”的持續運行,讓百姓出行得到了便利,也讓“流動的中國”更加絢麗。
“慢火車”搭起遊子歸途上的“最後一公里”。如今,提起“慢火車”,我們對他速度慢、車況破舊的“綠皮車”上的印象根深蒂固,尤其是與“高顏值、高速度、更高體驗“的復興號相比。儘管在大城市慢火車已經逐漸的離開人們的視野,但在部分山區,他依舊是百姓出行的主力軍,是他們賴以生活的必備品。正如今年春運在返鄉專列上,李克強總理說道:“我們雖然有了高鐵,但不能沒有綠皮車”。可見在高速路網還未普及的今天,“慢火車“的存在極大的兼顧了社會資源的公平,滿足了低收入外出務工群體返鄉的需求。這樣的列車停站多、運量大、票價低,儘管顛簸漫長,但卻不舍晝夜的搭起團圓路上“最後一公里”。
“慢火車”結下大山與遠方的“最深情誼”。截止2018年底,我國高鐵運營網突破2.9萬公里,路網格局正由“四縱四橫”向“八縱八橫”闊步推進。伴隨着鐵路改革事業的不斷發展前進,全國鐵路迎來了建設大豐收,大批新線的開通再一次激發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可受限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軌道交通建設也難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儘管我國西部地區及部分山區仍處在“慢火車”時代,但對於這些百姓而言,“慢火車”的持續運營不僅為他們搭建了出行通道,更為解決生計、子女求學求醫等開闢了民生先、求學線、求醫線…….正因為“慢火車”的存在,他們的努力與拼搏更有方向,大山與遠方不再陌生。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我們離不開風馳電掣的復興號,也少不了長情相伴的“慢火車”,唯有兩者的和衷共濟,才能譜寫“流動中國”的最美畫卷。
作者:唐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