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國際通道大臨鐵路首座10公里以上長大隧道貫通
央廣網昆明10月21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0月15日報道,經過鐵路建設者近4年的艱苦奮戰,中緬國際通道到重要組成部分,雲南大理至臨滄鐵路首座10公里以上長大隧道――新華隧道順利貫通,全線重難點控制性工程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作為我國高地震烈度區和橫斷山脈縱谷區首座貫通的鐵路萬米長隧道,其施工經驗也將為後續川藏、滇藏鐵路建設提供技術參照。
記者:10月15號上午9點58分,隨着最後一次爆破工作的順利完成,位於雲南省大理州南澗縣境內,全長12.3公里的大理至臨滄鐵路新華隧道正式貫通。該穿越橫斷山脈無量山與哀牢山結合部,地形險峻、河谷深切,地質構造複雜,屬於國家一級高風險隧道。建設過程中, 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滇西鐵路建設指揮部組織參建人員克服了高水壓、高地熱、高地震烈度、高地應力等多個難題。中鐵十二局集團大臨鐵路三工區經理趙凡:
趙凡:隧道出口下方是瀾滄江,斜上方是儲水量150億立方米的大型水庫,整個施工作業基本上是在水庫水位以下100多米的地方進行,相當於頂着150億立方米水的巨大壓力。隧道圍岩擠壓破碎,裂隙發育,透水嚴重,最大日涌水量在7萬立方米。為避免突泥涌水,建設者採用地震波、紅外探水、瞬變電磁等方法超前預探地質,設置三級泵站雙管路反坡抽水,確保隧道安全掘進。。
記者:最大埋深1100米的新華隧道處於烈度等級達到8度的高地震烈度區,施工過程中,當地監測發生的有感地震多達8次以上。中鐵二院大臨配合項目部經理羅雲飛介紹,類似的難題在信息化與工程施工有效結合過程中得到解決。
羅雲飛:隧道共穿越3個斷層,建設中結合超前地質預報、監控量測數據等,及時調整圍岩級別和優化支護參數,採取“防、排、堵”相結合的措施,因地制宜,解決了變形大、地下水發育和存在有害氣體等問題。
記者:通過動態調整和優化施工,現場測量的隧道縱向誤差為7毫米、橫向誤差為12毫米,精度領先同類隧道。中緬國際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202公里的大臨鐵路,設計時速為每小時160公里,建成通車后,昆明至臨滄可實現3小時左右到達,中緬國際鐵路通道國內段屆時也將實現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