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世家”三代人傳承一個夢想
一家三代火車司機,總駕齡60年,經歷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和動車幾個時代……這是三個人的人生軌跡,也是三代人夢想的延續。
祖孫三代不同時代背景、不同生活經歷,卻走上同一條路,共同見證了火車提速、出行變化和時代變遷,更傳承了一個家族的光榮與夢想。
鐵一代:灰頭土臉的印象
今年66歲的陳世偉是一名退休火車司機,帶他走上火車司機這條路的,是父親陳吉善。陳吉善是新中國第一代火車司機,每日與他相伴的是冒着煙穿梭於戈壁荒灘的蒸汽機車。
上世紀50年代,陳吉善是一名貨車司機,為了支援新疆鐵路建設,1959年,在甘肅工作的陳吉善被調到哈密機務段工作,正式成了火車司機。
“那時候,父親駕駛的火車由蒸汽機車牽引,靠燒煤將水轉化成蒸汽來帶動,只有一鍬鍬的煤不停地往火紅的爐膛里送,才能保證火車正常行駛。”陳世偉說。
蒸汽機車並不好開,當時的火車車頭很長,行駛中的火車車頂煙筒冒出煙霧,兩側氣缸噴出蒸汽,司機坐在駕駛室里根本看不到前面的路況,只能從側面的窗戶探出頭向外瞭望,全程都保持這種姿勢,鍋爐飄出的黑煙幾乎全都打在臉上,開一段車就灰頭土臉的。大家開玩笑說,家裡有個火車司機可以不用買煤,衣服就能抖出二兩來。
衣服髒了都是次要的,最難受的是火車駕駛室三面透風,冬天的風像刀子一樣割在臉上,臉探出去一會兒就凍得受不了;夏天高溫烘烤,駕駛室像個火爐子,又熱又曬,跑一程下來皮膚曬得黝黑髮亮。
在那個年代,火車司機並不多,開火車是一件很光榮、很神氣的事,但背後的艱辛只有鐵路人自己清楚。即便如此,直到1972年,陳吉善才從火車司機的崗位上病退下來。
鐵二代:子承父業接力開火車
也許陳吉善並未料到,他的兒子、孫子也同樣開着火車在他跑過的鐵路線上來來回回。
上世紀80年代后,中國鐵路開始大批使用內燃機車。子承父業的陳世偉也選擇了與鐵路相關的工作,1984年,一直在哈密機務段干機車鉗工的陳世偉,調至運轉車間從事機車乘務員工作,那一年,他第一次駕駛內燃機車,成了新疆第一代內燃機車司機。
內燃機車不用燒水、投煤,開始擺弄起閘把子和牽引桿,火車司機那種一身煤灰的形象一去不復返。不過,因為內燃機車靠柴油發動機驅動,開起來噪聲很大,尤其是火車滿載的情況下,駕駛室里的司機和副司機彼此講話基本靠“吼”。
“我們這一代的火車司機比父輩們的情況好太多了,但是火車行駛時間沒個準頭,中途遇上列車解編、加挂車廂等特殊情況耽擱了時間,幾天都回不了家。”陳世偉說,他第一次開內燃機車是從哈密到柳園,足足開了5天。
2009年,陳世偉從火車司機的崗位上退休了,卻常常向當火車司機的兒子和女婿打聽鐵路動態。說起鐵路的飛速發展和巨大變化,陳世偉激動之情溢於言表:“過去開火車全憑經驗,現在不一樣了,時速提高了、工作環境越來越好了,司機可以更加專註開火車了。”
鐵三代:“詩和遠方”觸手可及
對陳鑫來說,當火車司機似乎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爺爺和父親都是火車司機,從小就在鐵道邊長大的他,工作后也成了一名火車司機。
“比起爺爺和父親經歷過的鐵路‘慢時光’,我的幸福指數要高得多。”說起與鐵路有關的故事,陳鑫感慨萬千。
2006年,陳鑫從烏魯木齊鐵路運輸學校畢業后就來到哈密機務段,並在2014年動車車間成立后成了年齡最小的動車組司機。從烏魯木齊到嘉峪關,他跑遍了哈密站管內的所有路線。
“爺爺那輩的鐵路人,會開車、技術好就很自豪。到父親那輩,能安全行車就滿意。但是我們這一代的鐵路人,需要更強的處理和應變能力,才能更好地保障行車安全。”陳鑫說。
2014年11月16日,蘭新高鐵新疆段開通運營。報考動車組司機培訓班,開上最好的火車,成為陳鑫心心念念的夢想。2015年,陳鑫終於可以駕駛動車了,已經記不清具體是哪天了,但緊張的感覺卻記憶猶新。“那趟車是從哈密到嘉峪關的,我前一天把所有可能出現的故障全都想了一遍,也想好了處理故障的措施。開車的時候眼睛緊緊地盯着前面的軌道,心裡繃著一根弦,手裡捏着一把汗,好在最後順利抵達。”陳鑫說。
動車時代,讓城市之間的通勤時間不斷縮短。“曾經,父親從哈密跑一趟嘉峪關要幾天幾夜,現在6個多小時就到了,‘詩和遠方’變得觸手可及。”陳鑫說。
現在,這個大家庭里許多人都從事與鐵路相關的工作,家人聚在一起時,“火車”是永恆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