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多種極端裝備產品、技術首次公開亮相,助力建設又一條神奇的“天路”
10月19日,川藏鐵路極端裝備研製技術交流會暨新品發布會在鄭州拉開序幕,中鐵高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所屬各單位攜系列極端裝備產品、技術首次公開亮相。(人民網 10月20日報道)
川藏鐵路全線1742.39km,設計速度為200km/h,部分路段限速160km/h,總投資約2700億,建成后,從成都到拉薩坐火車將從48小時減少到約13個小時,被稱作是繼青藏鐵路之後的又一條神奇的“天路”,沿途風景絕美,可說是萬眾期待。不過,它同時也是公認的“最難建鐵路”、“最具挑戰的鐵路工程”,有“世紀工程”之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當前,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對裝備的要求已從常規逐步向極端方向發展,特別是工程建設的極端性必然需求極端條件下的工程技術與裝備。據了解,川藏鐵路沿線地質條件複雜,除了多年凍土問題,雪崩、錯落、滑坡、高地震區、地熱、溶洞、暗河、岩爆等多種複雜地質狀況並存。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在如此多樣複雜的地質條件建設世界上最難建的鐵路工程,非具備豐富硬核的極端裝備不可。
大國工程還需大國重器,在本次技術交流會上,參展裝備及產品達100多件,出現了隧道掘進的“金剛鑽”的智能懸臂式掘進機,專攻隧道堅硬岩石的“變形金剛”的三臂鑿岩台車,“擎天架海”的超級架橋機,更有先進的隧道TBM/頂管地下工程施工智能化系統――盾構雲等等。在攻克工程難關的同時,中國鐵路科學家們並不僅滿足於此,利用智能化系統,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保護高原地區脆弱生態環境。我們中國的發展,“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規劃建設川藏鐵路,對國家長治久安和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一定把這件大事辦成辦好。李克強總理指出,川藏鐵路不僅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國人民的心愿。我國目前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要加快補齊這個短板,通過擴大有效投資,加快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逐步縮小東中西部發展差距。可見建設川藏鐵路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戰略意義非常重大!
我們萬眾一心,翹首期盼着川藏鐵路早日建成,同時致敬戰鬥在中國基建第一線的工人們,以及為建設工程日以繼夜研發技術的科學家們!(作者:蘇梓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