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首列智能駕駛萬噸重載列車成功開行
我國首列智能駕駛重載列車昨天正式在神朔鐵路開行,這是中國重載貨運鐵路技術發展史上的新突破,標誌着我國重載鐵路發展邁入了新的階段。首列車7033由108節車廂組成,整車長度1530米,裝載煤炭超萬噸。始發站是陝西神木北站,終到山西朔州的神池南站。(摘自央視新聞)
神朔鐵路是我國西煤東運的大通道,為國家I級電氣化重載鐵路。作為一條重載鐵路,神朔線最小轉彎半徑只有400米,最大坡度為12‰,可以說是坡陡彎急,全線橋樑、隧道、涵渠眾多,導致重載列車的安全性和平穩性很難保證,設備損耗嚴重,需聘用大量的司乘人員,人工成本極高。為了解決困難,保證行車安全,國家能源集團神朔鐵路分公司與中車株洲所、中車株機廠聯合攻關地理、線路、氣候、長大坡度“四大難題,成功開行神朔鐵路智能駕駛重載列車。這趟列車首創了國內多個重載列車技術第一:首次實現重載萬噸列車自動駕駛;首次在重載鐵路應用運營商網絡;首次實現列車自動車鉤聯掛、解掛,無線重聯編組;首次在重載鐵路設置異物入侵檢測系統等。
像無人機技術、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等,在我國發展都很快,包括巨型的列車也不例外。除了這輛重載自動火車,在今年3月份,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還透露,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無人駕駛磁懸浮列車,將於2020年下線,而預計時速可達200公里。當然,也會有人有異議,表示火車雖然能自動運行,但不還是得有司機來進行維護,這個和有人駕駛有什麼區別呢?實際上人工與人工智能並非對立面,就像現代客機上很多也有自動駕駛功能,自動駕駛與人工駕駛並非相互排斥,而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人工智能加人工,會給火車的運行提供了雙重保險。除此之外,技術的進步總是靠着初步積累而來的,人工智能在火車上的運動不僅僅是看現在的受益,也得看看未來的發展。(文/姜利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