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出效應”是鐵路建設的讚歌
10月11日,梅汕鐵路正式開通運營,備受社會關注。這是鐵路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
全長122.4公里、設計時速250公里、與杭深高鐵形成“十字交叉”、44趟動車組、輻射人口4000多萬……梅汕鐵路的開通意義非凡,不僅意味着“世界客都”梅州結束了不通高鐵的歷史,而且為區域經濟發展輸出了不竭動力。可以預見的是,隨着梅汕鐵路的運營,鐵路建設的“溢出效應”將日益凸顯,沿線地方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梅汕鐵路依託國家政策方針,從大發展視野規劃,從小細節求精入手,遵循安全優質的節奏,在全國又一次奏響了一首鐵路主題的“交響樂”。多層次的樂章里包含着豐富的內涵,有鐵路奮進的旋律,也有鐵路沿線改變交通格局、實現經濟突破發展的渴求,更有社會各界對鐵路的讚譽。
事物一個方面的發展帶動了該事物其他方面的發展,被稱之“溢出效應”。以鐵路建設為主要特徵的基礎工程,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機遇和引擎,早已是一種共識。由“溢出效應”產生的巨大紅利,極大促進了當地產業變革、城市建設、技術融合、人才流動以及旅遊經濟,甚至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一個城市的品位。從“火車拖來的城市”,到依託火車站發展的城市中心,到高鐵新城的方興未艾,鐵路建設持續彰顯着改變時空、匯聚力量、激發潛能的獨特優勢。
梅汕鐵路的“溢出效應”主要在於直面廣東珠三角與粵東北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通過交通方式的升級換代,重塑了粵東北人流物流的交流形態,引導了產業結構的優化重組,提供了經濟同步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梅汕鐵路也會促進大灣區產業的外溢,在合理轉移中加快發展。對於大灣區而言,無疑是一次擴大地理空間與發展空間的機會。最終,可以實現造血與輸血的雙向流動、雙贏局面。
不可忽視的是,建設鐵軍的拼搏奉獻、介入單位的迎難而上,以及黨組織的攻堅克難,為保質量、保安全、保開通提供了強大合力。在一項項攻關創新中,在一個個無怨無悔中,“溢出效應”也體現在磨礪了鐵路人的意志品質,堅定了鐵路人的初心與使命。
連續多年,國家鐵路建設投資規模在8000億元以上,看重的是鐵路擁有擘畫未來的藍圖,攻堅克難的能力,全力以赴的豪情,更是服務國民經濟的責任與能力。將社會責任意識滲透到運輸的方方面面,可以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安全、更便利、更美好的體驗,加固了對鐵路產品的忠誠度。
鐵路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屬性與基因。分享鐵路建設成果沒有“高門檻”,也不需要“入場券”,只有一個個嶄新的機遇。越來越多的鐵路建設與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產生了正向“溢出效應”,演變成口口相傳的社會故事,由此孵化着一個個城市與個人騰飛的傳奇,成為鐵路自身快速發展的內在邏輯。
以梅汕鐵路為新的起點,鐵路建設再出發。期待在“交通強國”的國家戰略里,鐵路不斷強化使命擔當,真抓實幹,奮力前行,以安全優質為社會各領域,不斷打開新的機遇之門,釋放出更多發展紅利。
作者:曾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