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承載綠色夢,張家口煥發新生機
擔負國家使命,承載城市夢想。張家口市以建設“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與“生態環境支撐區”轉方式促發展,闖出一條生態興市、生態強市的綠色發展新路。進入“首都兩區”時間的張家口,正在煥發新的生機。(10月14日――人民日報)
地處京、冀、晉、蒙四省份通衢之地的張家口,距北京180公里,距天津港340公里,隨着交通的不斷發展,1909年,中國首條自行設計、自行主持修建的鐵路――京張鐵路建成運營。這條鐵路全長約200公里,開啟了張家口鐵路運輸的歷史。目前已建成並運營的鐵路包括張唐鐵路、京包線、豐沙線、大秦線、沙蔚線、張集線、宣龐線及企業鐵路專用線等。
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冬奧會,讓張家口加速進入高鐵時代。2016年4月29日,京張高鐵正式動工。這條連接北京市和張家口市的城際鐵路,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重要交通保障設施;是中國大陸第一條採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設計時速為350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鐵路,也是世界上第一條最高設計時速350公里/小時的高寒、大風沙高速鐵路。2019年底通車后,張家口將納入一小時環京生活圈。
張家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張家口持續開展“藍天、碧水、綠地、凈土”行動,重點做好“增、減、壓、轉”四篇文章。在我國經濟向前發展的今天,權衡利弊,從國家長遠利益和人民福祉出發,以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發展經濟,“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我國鐵路部門在打贏藍天保衛戰中勇擔重任的體現。鐵路,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火車頭,全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命脈依靠鐵路的樞紐和承載運輸功能得以更好地連接起來。但鐵路運輸在經濟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等現象,因此,鐵路部門打贏藍天保衛戰肩負着重要責任。
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鐵路存在的優勢,鐵路是大宗物資、長距離運輸的主要方式,鐵路運輸有其運能大、低、全天候、安全、污染少等顯着特色,筆者認為,在當前形勢下,中國提出許多環保概念,有力促進了公路貨源向鐵路轉移,有效減少了交通運輸環節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在藍天白雲下,一輛輛綠色環保的列車駛過,在中國夢想的搖籃下,張家口煥發新生機。(文M楊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