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車+旅遊”如何才能走得更遠
“從十堰到武漢坐動車要4個小時,年底坐高鐵不到2小時。”常到武漢出差的十堰老蔡充滿期待。隨着漢十高鐵通車日子臨近,十堰旅遊也必將迎來騰飛。(新聞來源:高鐵網)
據悉,漢十高鐵長399公里,連通武漢城市圈與襄隨十城市群,串聯黃鶴樓、炎帝故里、古隆中、武當山等名勝。數據顯示,漢十高鐵沿線區域旅遊收入佔全省70%。漢十高鐵開通后,武漢到隨州半小時,到襄陽一小時,但經過城市這麼多,想留住遊客,卻並不容易。高鐵時代的旅遊是快旅漫遊:旅的時間減少,游的時間增加。遊客對旅遊目的地選擇範圍更廣泛,消費理念將發生改變,現在的遊客會將更多時間花在景區遊覽,對景區服務質量、產品供給提出更高要求。
同時高鐵是把“雙刃劍”,高鐵沿線區域旅遊競爭也會更加激烈,一些城市在配套服務和管理方面的問題隨之凸顯,弱者可能出現高鐵經濟所帶來的負面“虹吸效應”。遊客的選擇度大增,如果疏忽旅遊主題周邊產業的完善和挖掘,缺乏深層次的主動吸客條件,極易出現遊客“過而不入”,“目的地”淪為“過境地”。
由此可見,鐵路線路的開通為地方旅遊產業謀求了新的出路;同時,地方旅遊產業的發展也為鐵路線路吸引了新的客源。作為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動車組既代表着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着產業發展的方向,它以其特有的生命力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點,成為推動旅遊產業與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形成了1+1大於2的戰略格局。
那麼,“動車+旅遊”要如何才能走得更長、更遠呢?筆者認為,只有把旅遊業作為鐵路經濟的引爆點,結合旅遊資源總體規劃延伸產業鏈條,才能帶動整個經濟實現跨越發展。
政府可以加大動車旅遊市場營銷扶持力度,以現在國有旅遊企業為依託,加快旅遊人才隊伍建設步伐,引導旅遊企業進行品牌培育,做大做強旅遊產業。積極吸引省內外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依法開發旅遊資源、經營旅遊景區和建設旅遊基礎設施。與此同時,將城市交通網絡與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對接,做好地鐵、公路客運、公交等交通的線路規劃和站點設置,實現零換乘、零對接,進一步優化旅遊發展環境。
除此之外,建議政府部門可以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富有湖北特色,便於旅遊者攜帶,可供留念、收藏或饋贈的旅遊紀念品的開發、研製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拉長旅遊鏈條。支持開發荊楚文化產品和論壇,推出一批文化創意精品,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知識層次的顧客需求,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讓各方旅客住得開心,吃得高興,玩得盡興。(文: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