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座跨海公鐵兩用橋合龍貫通!
世界在建難度最大的跨海峽公鐵兩用大橋,中國首座跨海公鐵兩用橋: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於9月25日上午合龍貫通。
平潭大橋於2013年11月開建,是福州至平潭鐵路控制性工程,大橋全長16.34千米。大橋起於福建省長樂市松下鎮,從海門隧道出口下海,依次途經人嶼島、長嶼島、小練島、大練島,依次跨越元洪航道、鼓嶼門水道、大小練島水道、北東口水道,在蘇澳鎮上平潭島。大橋上層設計為時速100公里的六車道高速公路,下層設計為時速200公里的雙線I級鐵路。
平潭大橋位於海壇海峽北口,毗鄰台灣海峽,屬於典型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加之台灣島和武夷山脈夾峙形成獨特的狹管效應,使得海壇海峽與以惡劣風暴聞名於世的非洲南端好望角、北大西洋百慕大並稱為世界三大風口之一。
對比在內河、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上修建的相關橋樑,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建設所在地具有風大、浪高、潮差大、水深、流急的特點,其建設條件更加惡劣、複雜,施工難度更大,安全風險更高。其中,施工難度最大的元洪航道橋N03橋墩,基礎孤石鑽孔難度大,施工耗時兩年多。
鑒於惡劣的建設條件,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的設計理念是:儘可能減少現場施工的工作量。在航道橋斜拉橋的設計中,採用了兩節間大節段全焊、現場整體吊裝的設計思路。在簡支鋼桁梁的設計中,採用了整孔全焊、現場整孔吊裝的設計思路。
眾所周知,港珠澳大橋橋樑工程用鋼量達42.5萬噸,滬通長江公鐵兩用大橋用鋼量為48萬噸。而平潭海峽大橋共用鋼材85.3萬噸,其體量可稱國內之最,“相當於長江四座橋的體量”。
據施工單位中鐵大橋局技術人員介紹,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為我國首座跨海峽公鐵兩用大橋;首次在橋樑基礎中採用4.9米超大直徑鑽孔樁基礎;首次在鋼桁梁斜拉橋中採用兩節間全焊接鋼桁梁結構;首次採用80米、88米跨整孔全焊接鋼桁組合梁結構。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的建設,成功解決了在惡劣複雜海洋環境條件下橋樑建設的難題,積累了設計、施工和建設管理經驗,形成了複雜海域公鐵兩用大橋建設成套技術,對於今後類似橋樑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