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奏響時代最強音
2011年,隨着我國第一條中歐班列的緩緩駛出,連接東亞、中亞以及歐洲地區的第一條陸地鐵路大通道正式開通。隨着不到十年來的發展,特別是隨着“一帶一路”偉大戰略規劃的推出,陸地絲綢之路經濟帶就越來越成為陸路貿易的前瞻計劃以及重要基礎!中歐班列作為陸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先行者”,自開通8年以來,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廣闊的發展潛力以及急劇增加的運輸需求在快速發展和變化着。
隨着中歐班列的不斷推進,我國的港口貿易模式正在從沿海地區快速發展到內陸。原先只能依靠海洋港口才能進行貨物進出口的內陸地區現在一躍成為前沿,中國的中部地區,西南部地區,西北部地區,甚至遠在內蒙古地區,現在都有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港口,而這些港口,也隨着中歐班列的發展而快速發展着,從全球買,到全球去賣,把原先商品貿易的“不毛之地”變成重要的交通樞紐以及經濟發展中心。這是中歐班列的功勞,同時也更是“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偉大實踐。
隨着一帶一路的快速發展。中歐班列的開行,再一次推動了“亞歐大陸橋”的經濟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也會愈加頻繁。用一句某知名地緣戰略學家和經濟學家的話來說,就是:中歐班列提供了國際貿易以及商品運輸往來的另外一種可能性。原先作為全球貨物貿易的主要通道以及霸主——遠洋航運——的唯一優勢被打破了。
一條長長的鐵路線,沿着原先“古絲綢之路”的聲聲駝鈴,把現代貿易工具和手段重新煥發在這片古老而富饒的土地上。